经济学小白读《经济学的思维方式》1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这本书我以前买的,也看过一点,刚刚收拾箱子又拿出来看,这一次我要认真的做笔记,加油!

  我是经济学小白,当时豪情壮志买了专业教材来学,但是不出意料的放弃了,现在又开始,我的要求并不高,比上次看得多就好

  开头我们一定要知道,经济学之父是亚当斯密,代表作是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要细分的话宏观经济学之父是凯恩斯,微观经济学之父是亚当斯密(这是我百度的,如果错了不怪我哈)

《国富论》是基于他所观察到的社会协作过程,看不见的手(高中政治老师常常讲)就是他提出来的,实质是指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下价格的作用。 

经济学对学习者真正有用的,是在这些错综复杂的理论背后,所反映出的一套观察个人行为及社会现象的思维方式。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这本书并不是仅仅阐述生产函数 完全竞争均衡这样死板的名词,而是解释优化行为产生和交换过程的逻辑,关于周围日常世界的学问。(这两段是我从序里摘抄出来的,大概就是说我们学经济学,不光要学会专业名词理论啥的,重点是要学会用经济学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人和事!就像薛兆丰教授,在奇葩说节目里什么奇葩辩题,他都能用经济学来解释剖析。)

1.1认识秩序 讲了高峰期交通情况的例子 交通系统运转的并不完美,但是它毕竟能运转,对于这一惊人的事实,我们要学会感到惊奇。

1.2社会协作的重要性

1.3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在这些18实际的思想家当中,亚当·斯密无疑是最具有影响力的,也是最敏锐的人之一。

1.4智力工具:经济学家的技能 所有社会现象均源于个体的行为和互动,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基于理想的额外收益和成本进行选择。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在使用过程中会关注三个方面:行为互动和结果。 在《国富论》中提到,在商业社会里,个人的生存都依赖于专业化和交换,成功的协作是一项特别复杂的任务。

今天学习了这四个小节,下面就是我学到的:其实这四节都可以连起来,社会协作很重要而且很普遍,经济学家就在观察并研究预测这些社会协作,就像高峰期的交通情况就是典型的社会协作;然后第四节讲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就是观察思考如何通过优化个体的行为、协调群体的互动从而得到想要的结果。后面自然就引出了亚当·斯密的那句话,我们形成了一个商业社会,个体的专业化加上群体互动之后交换,才会有成功的社会协作,又回到了那个高峰期交通情况的例子。所以记得高峰期交通情况就好了,它通过优化每个人的车辆需求 驾驶能力,车多得聚成群体就制定各种交通规则来协调,以达到一个完美高效的高峰期交通情况。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