媛媛上完幼儿园中班后,妈妈没有让她接着上大班,而是直接给她报了私人办的学前班。学前班的课业负担比较重,每天放学回家,媛媛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一大堆作业。一学期下来,孩子的眼睛近视了,小手指写得变了形,就连她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
媛媛原来活泼开朗,爱玩爱闹,自从上了学前班。媛媛变得沉默寡言,家里再也听不到她欢闹嬉笑的声音了。
正式上学后,因为一年级的课程媛媛已经学了一遍,一开始,她的学习显得很轻松,门门功课成绩都很优秀。正当媛媛妈妈为自己提前让孩子上学前班而沾沾自喜的时候,老师却向她反映,媛媛上课小动作多,不注意听讲;写作业磨蹭,不能按时完成课堂作业;学习成绩也在走下坡路。
老师的话给媛媛妈妈当头泼了一头冷水。她百思不得其解:媛媛比其他同学早接受了学前教育,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表现?
媛媛妈妈的困惑跟一大批家长一样,他们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提前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却没有想到会适得其反。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违反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的,教育要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的促进孩子的发展,而过早入学,可能影响孩子的心智健全,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埋下隐患。
如,在媛媛的骨骼发育不健全的情况下,让她长时间过量的写字,造成了她的眼睛近视,小手指变形就是一个例证。
二、老师在课堂上讲的知识,对对于上学前班的孩子来说,是重复学习,没有了新鲜感,因而造成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脑子走神等状况。
久而久之,孩子容易养成上课不注意听讲的不良习惯,老师再讲孩子没有接触过的知识时,这种习惯仍然会延续,因此影响了学习效果。
三、孩子在课外学习的内容与老师在课堂内讲的不可能完全相同,孩子在听到重复的知识点时不注意听讲,会漏掉没有学过的部分,对于知识的学习容易出现夹生的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做了一个非常著名的试验,叫作“双生子爬梯试验”。
他选择了一对身高、体重、健康状况都一样的双胞胎,让哥哥在出生后的第48周开始学习爬楼梯,格塞尔每天训练这个孩子10分钟。到了孩子满54周的时候,终于能够自己独立爬楼梯了。
而弟弟则是在第53周的时候开始练习爬楼梯。结果,同样的训练强度和内容,他只用了两周就能独立地爬楼梯了。
两个孩子一个是从第48周开始,练了7周,满54周时学会了爬楼梯;另一个是从第53周开始,练了2周,也是在满54周时学会了。
弟弟尽管用时短,但效果不差,而且具有更强的继续学习的意愿,也就是对学习更有兴趣。
格塞尔还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进行了不同学习领域的训练,结果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任何一项训练或教育内容针对某个特定的受训对象,都存在一个“最佳教育期"。
从媛媛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孩子的智力发展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就让她去学习相应的内容,就是错过了她的“最佳教育期”。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受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所谓办教育,最主要的就是给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合适条件。”
综上所述,父母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应当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就像种“庄稼”那样,按照“庄稼”的需要,该浇水时浇水,该施肥时施肥。不要做揠苗助长,损害孩子学习兴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