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W0407】深度才能创造价值(3)

二、世界正在奖励拥有深度工作能力的人

无论我们身处哪个行业,都有一个不变的规律,你的被替代性越低,你就越有价值,如果我们做的事很多人可以做,那么是不可能获得超额回报的。

商业作家埃里克·巴克甚至认为,深度工作是“21世纪的超级力量”。

真正的奖励不会留给那些熟练使用某个工具的人,而是留给那些能够构建专属能力,具有独特优势的人。

2007年,美国一家公司做了个实验,他们将每周5天工作制缩短成4天。

结果发现,尽管时间减少了一天,但是员工们依然可以完成相同的工作量。

于是,这家公司宣布,每年5-10月,都实行每周四天工作制。

公司的创始人弗里德说,更少的正式工作时间有助于挤压出更高的效率。他认为,当人们拥有的时间变少,就会更聪明地利用时间。

用深度工作理念来解释,这家公司减少的是浮浅工作而不是深度工作,那些被减少的浮浅工作显然无关紧要,不会影响公司发展的大局。

我们讲这个案例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家客观地认识在你的个人日程中的浮浅内容,并将其降低到最低程度,以便节省更多的时间用于极端重要的工作上。

之前我多次发现,写文章的时候,如果早晨效率很高,下午就会变的漫不经心,一会想看手机,一会想看新闻,浪费很多时间在低质量的事情上。

相反如果早晨因为忙,文章完成的比例不高,下午就会十分有效率。

于是我做出了一个调整,每天早晨先看一个小时的书,再开始写作,最后其实并没延长每天完稿的时间,因为一旦时间紧迫了我们自然会排除掉刷手机,看新闻等低质量的事情。

低质量的量变,永远不可能引发实质性的量变。

只有那些拥有深度工作能力、并积极践行的人,才会成为真正的胜利者。

经济学家舍温·罗森提出“胜者通吃”理论。

他打比方说,连续听一系列中等水平的歌手唱歌,并不能累加成一场无与伦比的演出。

这就是说,你无法通过做大量低质量的事,累计起来就让他变成高质量的事。

在人工智能时代,有两类人能够成为赢家。一种是能够利用和用机器进行创造性工作的,一种是某个领域的个中翘楚。

要成为这两种人,就需要锻炼迅速掌握复杂知识的能力,并且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这其实就是深度工作。

想要跻身“胜者”群体,就需要深度工作以获得有价值的产出。

越是有重大成就和重大影响力的人物,就越懂得深度工作的重要性。

散文家蒙田,远离市区建立了一座私人图书馆,以便自己远离打扰,专心写作。

马克·吐温则在乡下农场建了一个书房,完成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他的书房远离自己的家,每到吃饭,家人就会吹起小号,作为吃饭的信号。

导演伍迪·艾伦,在44年里编写并导演了44部电影,获得23项奥斯卡奖项提名。

他在写作期间,从来不受电子设备的干扰,所有作品都只是在一台手动打字机上完成。

可见,要有高质量的产出,就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专注度。

如果用一条公式来表达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那就是:

高质量产出和学习=时间x专注度

当然我们普通人很难创造这样的环境,但我们至少要学会尽量往这个方向靠拢,比如每天拿出半个小时精进自己的能力,那我们就找个安静的房间,把手机放到很远的地方,深入的去做学习这件事。

工作时专注度达到最高,单位时间里的工作产出也将实现最大化。

长时间不转移注意力,完成单一困难任务,注意力残留负面影响就能降到最低,从而实现在当前任务的最优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