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长在能力和才华(学习)上高要求高期望,孩子是感受不到家长的爱的,这样的家庭教育就是“缺爱型的家庭教育”。
因为家长高要求高期望,就总是看到孩子的不足,家长看到不足就总是心生不满,总是说出孩子的缺点,更有甚至总是批评、指责、打骂,孩子就在这样缺爱的条件下生活,总是感到不被认可的同时,还要不断努力去达到家长的期望和要求。
他们非常努力,但总是达不到家长的要求,从而失去自信和上进,同时在潜意识中不断积聚着对家长的不信任和积怨,当这种积聚到达一定量的时候爆发出来,就形成了“问题孩子”。
如果家长在德行和责任上总包办总满足,孩子会失去感受家长爱的能力,这样的家庭教育就是“溺爱型家庭教育”。
因为家长在生活上总满足,让孩子养成了“我得到都是应该的,都是理所当然的”的错误价值观,形象一点说就是家长围着孩子转,生活上以孩子为中心,慢慢地让孩子“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失去考虑别人感受的能力”,成为“自私的孩子”。
当自私到一定程度就会缺德,因为家长总包办,从小到大不让孩子参与劳动,除了才华、能力和学习上的努力以外,其他事情都不让孩子做,这样的孩子就会失去责任心。当孩子失去德行和责任的时候,孩子就以“自己有利”为原则,不去考虑法律和道德规范,最终成为问题孩子。
这个世界上有一条真理:“在物质上过度追求的人都是精神空虚的人,在精神上有追求的人都不会过度追求物质。”精神空虚的人需要不断地购买新的物质、乱搞男女关系,甚至吸毒、犯罪来寻求刺激,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
一位西方教育家的话值得牢记:过多地迁就子女,对孩子溺爱,将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