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寂静之地》写过影评的人太多太多,确实在现在好多时候观众为了突出自己的观影水平对影片有许多近乎苛刻的地方,电影的宣传是主打惊悚的主题,许多人就拿此作为它的短板进行攻击,有质疑精神当然是好的,但我们不要陷入一元论的僵局去看这个电影,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首先是对片子主题偏向的界定,大方向的惊悚是没有问题的,但惊悚不是将电影深化的筹码,大多数人对此的认定是家庭的团结一致来抵御恶魔、超越自我生死取舍的亲情至上精神。一部分认为这个片子在惊悚的主题中表达亲情与爱已经做到了颇为圆满,一部分对里面的内容有诸多吐槽,比如母亲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怀孕、那一声尖叫就可以如此完美的契合烟花的爆炸声还有瀑布的声音那么吵为什么怪兽不围着瀑布转??等等似乎有太多bug在其中。
那么抬杠的来了,第一点为什么这个家庭亲情的表现令我们有些匪夷所思:这里有一个局外人的概念,当“局”者迷,先来解释“局”这一个字在“局外人”一词中的意思,局:在此可解释为一个群体,一个圈,一个套,一个组织或一个故事一般会用“局外人”来形容一个人时,意指:某个人与某件事无关例:甲和乙两人在吵架,丙来评理,此时甲或乙则可运用这个词对丙说“你只是个局外人,此事与你无关,请你不要掺和。”或者抽象的说,当一件事发展到最后,故事中的人发现自己与这一切发生的事格格不入,可以抽象地说自己是个“局外人”,这个时候就是有比如,仿似,好像的成份在里面。其实故事中的人还是在故事里头的,但故事的主题和中心和他偏离造成他在这个故事可被定为“局外人”,因为他没有深入故事的发展轨道,所以不在一个圈里,则在局外。我们既没有在故事中,也没有在类似的圈中(一个被怪物侵略只剩下一个家庭小团体的情况),之所以难以理解,是因为导演在电影创作构想(用近乎默片的方式)去表达人物浅层的爱、生活交流和生活构建,表达深层中的压抑情感、恐惧心态、最特殊时期对生活的哲学化思考,导演企图用无声的方式让人物特色更加突出,关于孩子的死,父母来一句“我们不能再承受第二个孩子的死”,观众不就明白了?这样不同于往常的表现是这部片子表现很出色的一个地方。
第二点就是巧合的构建,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是悲剧,把无价值的东西撕毁是喜剧,无论是影视作品的创作还是文学作品的创作大都讲求将矛盾化为一个集合体通过集中的表现来构建某种氛围传达某种思想,一环扣一环,一巧碰一巧,用戏剧化的故事构建推动情节的发展,这是创作电影(几乎其他任何作品)所不再明文规定的套路了吧?咬着这点不放,我也无能为力。
片子的节奏肯定是感染多数人的一个亮点,剧本的写作思路完全不同于平常,它没有按照三幕剧的方式来写,某种程度上来说,片子是一幕的进展(前期细枝末叶的铺垫和中间女主生宝宝片子则一口气开到底),恐怖的表现可以有两种节奏感,一波推一波或者一刀切到底,但是声音还是有欠缺的,或许导演更注重真实性,但缺少了空洞的可以吸引人的感受。
当然这部电影在不错的前提下着实是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关于近乎默片的场景构建,如何将仅有的台词变的更为突出,关于父亲最后爱的表达,为什么还拘谨于手语的展现以至于我都为之扼腕叹息。(在这里可能表达出了一种思维惯式,一种拟态环境的建立,人的习性被压制从而将表达方式转型)
看完电影随手写的,有一些思考,也可能有一些脑门热的感受,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