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天野草,哑哑哀音

        2021年的大年初一,和女儿一家去看了《你好,李焕英》。之前,我没看过这个小品,也不知道这个故事。就这样以一张白纸的状态和这个影片迎面相拥。许是没有铺垫的原因,冲击力强大,一拥而入,我被彻底击溃。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

            我们不知道在我们和父母相见之前他们有过什么样的长空日月烟霞柳风。在时间的两岸,我们和他们都奋力奔跑。在我们与父母的交集轨迹上,只有我们的起点,而他们的起点却越来越远,我们从未见过。

        在没有成为妈妈之前,她是怎样的自己?“打我有记忆起,妈妈就是个中年妇女的样子。所以我总忘记,妈妈曾经也是个花季少女。”《你好,李焕英》就用这样一句既平实幽默又深刻风趣的开场白开始了属于贾晓玲的故事。

          “从来没做过一件让妈妈开心的事”的贾晓玲终于考上大学了。但一心想要成为母亲骄傲的贾晓玲却因母亲突遭严重意外离世而悲痛万分。在贾晓玲情绪崩溃的状态下,竟意外的回到了1981年,并与年轻的母亲李焕英相遇,她想凭借自己超前的思维,让母亲“大有作为”,但结果却让晓玲感到意外。

        影片用穿越这样的方式让女儿回到妈妈年轻时代的生活中,参与到妈妈人生轨迹中,和妈妈一起经历喜怒哀乐,这样的切入点分外的亲切随和,简单直观。让观众具有了看见妈妈过往的视觉功能,直达事件现场。

        正是这种“穿越”,我们“看见”了妈妈争强好胜的小女生内心——买电视的先后排球赛的输赢。我们也“看见”了妈妈情感世界的波澜——厂二代的抉择锅炉工的恋情。

          在我们陌生的那个时间和空间里,在我们不在的那个维度和场域中,妈妈的生命原来如此活泼生动阳光明媚。那一刻,我们有了感同身受的感动。               

        “看见”是不是就是懂得的起点? 

          我上大学的四年正是中国女排的巅峰时期。第一次女排夺冠是我刚入学的1981年11月在日本举行的第3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接着82、84、85女排连续在世锦赛、奥运会、世界杯夺取世界冠军。记得每次胜利以后大家都兴奋激动的不知该怎么表达,有的男生把暖瓶摔了庆贺,有的把扫把点燃举着到操场奔跑,更多的是敲打着饭盆脸盆涌出宿舍楼呼喊游行。系里成立排球队,各种比赛此起彼伏的。我就是那时和排球开始了亲密接触的,没想到后来成了爱好。不知那些当了爷爷的男生,会不会给孙子讲自己摔了暖瓶第二天没水喝的窘态,也不知孙子能不能明白爷爷的“二”劲。也许“看见”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生猛就能理解如今的花甲执念。

        最喜欢影片哀而不伤的情感把握。没有忍辱负重的悲情,没有恩重如山的压迫,没有 高德大爱的铺陈。有的就是一对母女都很纯粹的念想:“你快乐,我也快乐”。

        “我以为我可以牺牲我自己改变你往后的命运,我以为你可以更幸福,我没想到你愿意过的就是摊上我的这一生。”   

          “妈你为什么那么爱笑啊?”

          “因为我生了你呀”

        李焕英用她的实际行动一遍遍地告诉贾晓琳:她很高兴,她有这个女儿很骄傲,她并不期望自己的女儿能有大出息,做她的女儿,只要健康快乐就行了。与其说是贾晓玲回到过去想改变李焕英的命运,还不如说是李焕英回到过去帮助贾晓玲卸下心里的沉重负担。

          影片在深厚的感情表达上不时启用轻松的笑点来化解这重量,让观众不必在沉重情感的压抑中进行道德拷问和情感胁迫。然而在笑点背后,我们却悲从中来,无以言说。 

        “我以后肯定有出息”

        “那肯定的”

        “那你得等我”。

        她们笑着说的,我们哭着听的。 

        “妈,我拉裤兜子了!”

        “我跟你说李焕英同志,你现在就得开始想了”

        “想什么呀?”

        “想你女儿挣完钱以后你要买什么呀”

      我们笑着听的,但听着听着就哭了。

      晓玲别有用心撮合英子和厂二代沈小林约会阴差阳错的忍俊不禁,晓玲排球场上奋不顾身救球正打误着的啼笑皆非。 我们都哈哈大笑,但笑着笑着眼里就有了泪了。不仅是因为感动,而是因为懂得。

        村上春树说:世上存在着不能流泪的悲哀,这种悲哀无法向人解释,即使解释人家也不会理解。它永远一成不变,如无风夜晚的雪花静静沉积在心底。   

        几年前闺蜜做了一个胸部大手术,术后不久大家相约聚了一次。她神采奕奕,谈笑风生,状态非常好,谁也没问及她的病她的身体。晚上要睡时,她淡淡的说了句:“我一个人睡。”看着她走出门的背影,我转过头去,一下子哭了。 

          因为懂得,所以尊重。

        普适性强国民度高使这部影片的认同感一路高升。父母平凡,“要是有个女儿啊,我就希望她能健康开心”。无论是被老师“请”还是被女儿骗,李焕英很坚持自己对女儿的喜爱。女儿普通,“我没做过一件让妈妈开心的事。”幼儿园把臭臭拉裤子,上学成绩不佳请家长,高考考不上好大学。凡人琐事的闹心把观众和人物拉近了,她们就如同大千世界中千千万万个我们一样,很少能活成别人家的孩子,谁没有过被失败暴击的沮丧?谁家没有一地鸡毛的凌乱?

        更重要的是影片再现的八十年代的生活场景正是70后80后甚至90后父母们熟悉的味道。浓浓的怀旧风,洋溢着那个年代独有的激情和浪漫。

        记得上学时因买不到舒婷的诗集《双桅船》,就借来同学的把整本诗集抄写了下来;每个人都写诗,在宿舍里大家轮番朗读,互相点评;班里组织出游,为了节省经费大家步行走到半夜,摸黑到了一所学校,住在人家学生的大通铺宿舍里,也都高兴的唱着“跑马溜溜”;游玩就爱坐船,都是用浆划的那种,一伙人你追我赶的,总有人意外落水成为笑谈……

          两代人的感情在一部影片里各自找到安放,代沟在温暖的亲情里消弭,电影最难忘的两个镜头,一个是妈妈退了车票,在大雪中走向远方;一个是结尾处贾晓玲一边奔跑一边喊着妈妈。

        当然影片也有不足,比如穿越过于简单粗暴,父亲的出现很是突兀,少了铺垫,故事间的衔接逻辑性不够。但我们在看电影时根本顾不上这些,被那根情感的线拽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