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眯了半小时,就醒来了,惦记着要去楼下咖啡馆看会书,试试万维刚老师的强力研读法。
把手机调成震动,关掉网络,打开当当阅读,拿起纸笔,强力阅读之旅开始。
读完一章,一看时间,50多分钟,按照以往的速度这个时间我可以很轻松地读完3章。
但这次,50多分钟读一章,看着桌子上整整四页笔记,我感觉有点累。
在没有读《万万没想到》之前,我一直认为读书是一件轻松好玩的事,至少不累。
但万维纲把我从这种美好的幻觉里拉出来了,毫不留情地。
他说,高效学习的过程其实是很慢很辛苦,读书就是一件跟好玩无关的事,毕竟成长就是走出舒适区去干自己不擅长的事情。
认认真真去读书,确实挺累,但收获也很大,比起之前的轻松阅读收获不是多一点点。
所谓强力研读就是深度阅读,目的在于提高读者的智力水平,改变一个人看世界的角度。
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速度慢,跟平常读快点,多读一点的思路相反。
读书的时候,你为什么会想快点读呢?
因为在各个平台上,你看到那些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读书还多还快。
比如一年读好几百本书的彭小六。
你想人家六神都这么拼,我肯定也不能落后。
所以给自己也定了一年读200本书的计划。
然后天天焦虑,坚持10天就扛不下去了。
为什么会这样,问题在哪里?
因为你只看到六神的快,却没有想过为什么他这么快?
但快是结果,不是过程。
大体来说,一个读完1000本书的人读书速度要比读完100本书的人快,这是训练积累的效果。
六神能够3天读完1本书,是因为他之前读的1000本书为他打底。
他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联想能力都比你高很多级别,你们之间没有可比性。
一个人读书的速度应该取决于自己的理解能力,吸收能力,不要被外界影响你的节奏。
慢,才能给自己留出思考的时间,吸收的时间,最后才会越来越快。
内功还不够深厚时,慢就是快。
除了速度要慢,读书时我们还应该记笔记写书评。
钱钟书一生爱书但不藏书,他要温习回顾找资料怎么办,翻笔记。
还有人说,如果把达芬奇的笔记整理出来,整个世界的科技可以前进30年。
简直不敢相信,笔记真的有这么大威力吗?
只要记笔记的方法得当,当然有!
好的笔记应该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我在咖啡馆做笔记时就是这么记的,很耗时间,但有效。
1.记录作者的逻辑脉络。
2.记录文章中的亮点。
3.记录自己大量的心得和观点。
4.发现知识和知识之间的联系。
记录逻辑脉络,目的在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读某些书时,我们会发现自己根本读不懂,原因就是没有理解作者的逻辑,找不到各个内容之间的联系。
读《万万没想到》第一遍时,我没有做笔记。
读完之后,整个人有点蒙,只知道书中的观点很新,方法很特别,但具体要怎么用,不知道。
第二次读,我就把这一大章每小节内容记下来,放到一起,再结合具体内容,稍微梳理一下,脉络就清晰了。
这个方法要怎么用,心理马上就有数。
记录书中的亮点,大家笔记时基本都有涉及,不需多言。
记录自己大量的观点和心得,这一点倒是很容易忽略的。
大部分人的习惯是记录作者的思想,把自己当成过客,不能与作者平等对话。
但读书的时候,我们应该是书的主人,要争取主动性。
一本书如果不能引起思考,激发想法,读它的意义就不大。
同时,如果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不能带着自己的思考,带着自己的目标去读,这样的阅读只能说是无效阅读。
读书就是为了自己开智,记录心得越多想法越多,读书才越有效果。
为什么要把这本书中的内容和之前看过的联系起来呢,有两个原因。
原因一:知识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具有结构性。
像一棵大树一样,我们学习新知识只有和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才能形成结构,结构化的知识才能变成能力。
原因二:大脑无法记住单独的一个知识点,和过去的知识连接起来,才能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总结:深度阅读法就是慢慢读书,写好笔记,把书读进去,用到实际生活中。
读书苦是真的,但不读书,不提高自己,生活会更苦。
你会怎么选择,放下手机就去尝试这个方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