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坐在地铁上,用手机写着这篇文章。一些私人原因,导致我只能在地铁上完成写作,可能会不太方便,但毕竟 “done is better than prefect”,不能因噎废食。
我也希望借助这个机会体会一下用手机写的感觉——直到写到这里,都还比较流畅。没有想象中的不适,我似乎又开辟了一个写作的场景。
今天读《Flash Foresight》,里面讲了一个例证很有意思,是一个有趣的实验。实验人员把一个水柜用玻璃隔板分成两部分,一边放了一些小鱼,另一边放了一只以这种小鱼为食的大鱼。刚开始,这只大鱼疯狂地撞向玻璃,想要得到近在咫尺的食物,但当然一次次无功而返,反而自己吃了很大的亏。就这样,几日之后,大鱼就停止了撞玻璃隔板,再几日之后,工作人员把隔板拿走了。然后大鱼把小鱼吃掉了吗?没有,大鱼的表现就如同隔板依然存在一样,不去逾越那个界限。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和科技深度结合。从这个层次上,我们很多玻璃隔板已经被去掉了。以往我们认为不可能的事,我们都可以做到了,制约我们限制已经消失,所以我才能在地铁上用手机写作。
更深一层,我们看到,其实我们也如同那一只大鱼,被已经消失的玻璃隔板局限着。科技正在加速发展,也变革着我们的各行各业、生活的层层面面,没有一处会免受影响。想象一下,在这种环境下,有多少隔板在一个个抽离?很多。但又有多少人能够穿越原来存在隔板的地方?很少。
这篇文章只负责提出问题,因为意识到问题本身就很有价值。愿问题引起的你的思考,更有价值。
我再从自身成长的角度上,解读一下玻璃隔板问题。小时候,我的家教很严,几乎连吃饭都心惊胆战。现在随着我年龄和见识的增长,我越来越意识到,小时候的成长环境给我现在的发展制造了多大的限制。现在,玻璃隔板问题让我重新审视这些限制——其实限制已经消失,我只是自顾自地被困原地。
因为一些事由,我只能坐在地铁上,用手机写作。也正因如此,我又少了一个界限。
奥卡姆的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限制你的,哪里是什么外界条件,是你内心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