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那年,可以算得上是自己最迷茫的一年,因为高一最后一次考试成绩的奋力一搏,在高二分班的时候进入了当时学校里的火箭班,但事实证明,学霸林立的地方并不适合平时学习普通的自己,巨大的压力让人奋起直追,可望尘莫及的现实终究让人在阵阵失落后唯有自嘲,你无法门门功课保持平衡且稳步向前,也无法谈笑风生左右逢源,好的追不上,差的又不愿为伍。
越来越懒得说话,越来越孤僻,就这样,不知何时开始每周回家后都会先看一部电影,权当缓解压力。后来,一部部下来,终于剧荒,在网上搜寻的时候,看到了这个故事,索性点了进去,那是一个关于越狱的故事……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自己了,还有谁会救你? 每个人都在忙,有的忙着生,有的忙着死。忙着追名逐利的你,忙着柴米油盐的你,停下来想一秒:你的上帝在哪里?懦怯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肖申克的救赎》
是的,《肖申克的救赎》,其实当时已经听过这部电影很多次,但一直没有点开。我一直以为,肖申克是一个人的名字,后来才知道,那是一座监狱,我以为“救赎”讲的是对罪犯的指点迷津和再给予一次机会,后来才明白,那是指对每一个人的自我寻找和再给予一次机会。
庆幸自己之前没有看过剧情简介而是只知道名字,所以当最后男主安迪借着阵阵雷声掩盖杂破下水道并顺着里面爬出来时,内心的震惊和激动无以言说,要知道,他所在的监狱十分黑暗,而他又手无缚鸡之力,只有一把小鹤嘴锄用来挖地道,他的逃生过程没有多少描写,但当最后逃出生天时带来的震撼却无比巨大。
这是一个关于男主被冤入狱,又无法证明清白和饱受监狱里的黑暗,管理者的贪腐、压榨后,通过隐忍和变态般的坚持重获自由的越狱故事,但一切又不仅仅那么简单。我想,故事之所以是以瑞德的口吻和视角来叙述,是因为只有这样,安迪和关在监狱里的每一个人的不同才显得更为刺眼。
在监狱里,不仅仅是囚犯,还有那些态度粗暴的狱警,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在体制里由挣扎到依赖的放弃者。事实上,整部电影映射的便是这个社会,一开始谁都踌躇满志,不屈服于条条框框的限制,但几次挣扎过后,甚至只是周围人隐藏着恶意的劝告都会把你打跨,他们会给你强调规矩,告诉你“事实”,他们只盼你妥协成他们的样子,好让自己的怯懦看上去不那么罪恶。
我们之所以给这部电影极大的赞誉,是因为太多的感同身受,不是我们进过真实存在的监狱,受过狱友残忍的对待和“友善”的劝告。而是我们所处的社会就如同那个被四面围墙包裹起来的监狱,在物质上限制你的自由后,又于精神上给你定下更多的条条框框,扼杀着你的种种可能,周围的朋友亲人恰到好处的劝告和教导又让你认为你的当下就是现实该有的样子,妥协,成为了最后的结局,多么无奈。更可怕的是,当你妥协之后,也会加入妥协者的劝告大军中,把新的挣扎者拉向自己。
当时的自己便是那样一种即将妥协的状态,周围的好友看着你的分数说挺好的,别人评价自己就语文还行,父母甚至也说你只要能考上二本就不错了,偏科的现实在别人口中被反复提及,自己的能力被一再忽视,这其中不乏安慰和关心,但也不缺总结式的定义,那种可怕的定义会让人恍惚认为现实就是这样,你无力回天。
所以当那个下午我看完整部电影后久久不能平静,监狱里的犯人不可能悠闲地喝上啤酒,而且还是光明正大地,但安迪做到了,他让自己的朋友们像在自己家的房顶一样,喝着酒,看着风景,宛若自由人;监狱里难能听到音乐,但安迪做到了,他让莫扎特的音符游动在监狱的每一个角落;在当时的黑暗政治之下,监狱里不可能有什么好一点的图书馆,但安迪又做到了,三年雷打不动地写信请求终于让肖申克拥有了当时最好的监狱图书馆。
在此之前,所有人都在用他们的见识和经验劝诫、教导后来人,维持着一成不变的体制生活,但安迪每一次拼命反抗地证明着那不叫现实,而叫妥协。
“不要忘了,这个世界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它们无法达到,也触摸不到,那就是希望 。”这是安迪对瑞德的一段反驳,生而为人,便应尽自己一切让自己活得不是那么怯弱,一切事情的终结要么是你成功了,要么是你放弃了。电影名字中的救赎讲的便是对自我的认识,对作为一个人的价值的肯定,在生生不息的希望中寻找并永不妥协。电影开头,安迪坐在车中,灌着酒,失意颓唐尽显,在电影高潮,安迪爬出下水道,满身污秽,但仰天的呐喊却满含生的强大,在从被冤入狱到逃出生天的这一段人生中,他完成了自我的寻找,完成了救赎。
当他满含不甘、对周围种种持有否的时候,其实就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失意的安迪了,其实,最大的成功,便是即使有着千百次的失败,也依然有着再来一次的念头,依然是那句,你是你自己的上帝,忙着生或死,全在于你自己,别被怯懦囚禁灵魂,别被否定困住脚步。
当我静静思考想通这种种后,一切豁然开朗,虽然当时自己还是弱爆了,但却不再有妥协的念头,学霸林立更是成长的最好战场,愈战愈勇则成了始终不变的准则,直到现在依然如此,每当面对的困难越大时,自己不但未生怯意,反而越有种拼下去的冲动。对了,当年高考就是如此坚持下来的,在之前,数学只有六七十分,但凭着始终不服输,不被周围言论蛊惑的念头,硬是在最后两个月将分数生生提了上去,高考数学110。
如果下一次,你感觉艰辛的时候,恭喜你,到你反败为胜,来一次惊天大逆转的时候到了,拥有着生生不息的希望,不被同化、不做妥协,谁能保证事情没有转机呢?这便是我现在每一次遇到困难后的真实想法,那源于一个关于越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