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知识管理、个人管理、精进成长俨然是风口上的“猪”,铺天盖地而来,犹如一股股暖心又励志的另类鸡汤,骚动着每个积极上进、努力奋斗而又缺失方法的心。
一方面这类知识有着天然的制高点,能够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语,加之以独特传播者独特的视角进行解释和例证,然后广泛传播、普度众生,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人人都能够看到那个为梦想、为目标、为内心不断努力奋斗的自己。
另一方面,这类知识的传播还有这肥沃的土壤,那就是中国中产阶级日益增长的、数量庞大群体规模以及与其相匹配的思想认知、阶层界限、群体认同的缺失,中产阶级们渴望在自身价值上能不断提升不断精进,而长久以来的传统教育、应试教育并没有传授相应的方法和路径。于是逻辑思维、李笑来等适时出现,填补空白,同时又反过来推动了内容创业、知识有价理念的指数级传播。
虽然我一直不认同这类传播者以及他们的做法,但是对于他们的理念、说法以及观点,我还是义无反顾地举双手赞同,毕竟谁不喜欢那个为梦想、为家庭、为个人努力奋斗的自己呢。就像周星驰说的,人如果不奋斗,那跟咸鱼有什么区别呢?
“衡量你的学习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是:学习之后,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得到了改变。如果你学习之后和学习之前,思考和行动都一样,那么显然这样的学习是无效的。”
回到正题,作者开篇就告诉我们上面一段话,不禁背脊发凉。这说的不正是我么,“听过了无数大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那是我是“低水平勤奋者”。
成甲告诉我,必须要摆脱这种状况,那么唯有运用好“临界知识”才是正道。
一、什么是临界知识
注:总觉得这个这个概念怪怪的,临界是一种状态与另一种状态的跨越点,而从书中来讲,似乎叫“多元结构知识”比较合适。
所谓“临界知识”,是指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也就是少数的、能够给我们带来关键影响的知识。
关键句: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拼的不再是知识的数量,也不再是知识获取的速度,而是知识的深度,也叫认知深度。所谓的认知深度,就是“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二、如何掌握临界知识
(一)前提: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表现为看更多的书,记更多的摘记。
做法:升级你的读书方法:1、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2、放慢速度,让读书事半功倍;3、从读书到发现临界知识
(二)心态准备(底层心态)
1、绿灯心态:要打破习惯性防卫,积极地考虑新观点里有价值的地方。
2、以慢为快:把时间花在重要的基本概念、有启发的观点和自己没想明白的问题上
(三)三个方法
1、反思:(1)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2)把生活案例化处理;(3)培养写反思日记的习惯。
“人之所以会改变,是因为他得到了反馈。”很简单的一句话,却触及了最关键的问题——我们之所以不改变,常常因为我们没有得到正确而及时的反馈。
2、以教为学
3、刻意练习
(四)三个技巧
1、养成记录的习惯。如实记录每一件重要事情的整个发展过程,包括发生了什么,如果发生的,为什么发生。记录的过程会逼迫我们主动去思考,去挖掘更深层次的关系,帮助我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2、养成定期回顾的习惯。具体可以分为周/月度回顾、年度回顾、五年以上的回顾。每一种回顾侧重点不同,周/月度回顾侧重于审视问题解决思路,年度回顾侧重于检视基本思维方式和激发灵感,五年以上回顾侧重于探寻基本规律如何影响生活。
3、养成付费购买的习惯。通过付费形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直接用别人的整理成果,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才能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临界知识学习上。
三、如何应用临界知识
(一)如何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
1、从天赋开始。认真的检查下自己在哪些方面上有天赋,把它培养成自己的能力。
2、如果没天赋,从兴趣开始。
(1)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
(2)找到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多问个为什么,这条结论怎么来的,找到推论依据。
(3)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这个意思其实就是5why法,向更深层次提问,找到根本原因。
(4)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者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当步骤3失效时,就只能自己给一个合理化的假设了,然后想办法去验证自己的这个假设。
(二)如何应用临界知识
1、解释问题的三个层次:
(1)现象层面——what;
(2)技术规律层面——how;
(3)底层规律层面——why
2、用临界知识构建自己的“能力圈”
查理·芒格说:“不能界定边界的能力,称不上真正的能力。”
你必须让自己配得上自己的欲望。
四、临界知识的应用
1、复利效应
复利的本质是: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加强A,不断循环。做公众号、人脉、投资,都是一样的,它们背后都是复利模型。这个世界的基本运作规律之一就是复利模型。
2、概率论
(1)为大概率坚持,为小概率备份
第一,如果我们在大概率事件上持续投入,大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极大增加。更确切地说,我们在高期望的事件上持续投入(结果发生的概率虽然小,但是回报足够大),坚持下去会获得高期望收入。第二,我们要有冗余备份、安全备份,防止小概率事件给我们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2)小概率下总有“幸运儿”,但你学不来
总结:概率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工具,也因此成为临界知识的重要基础。概率思想对我们的启示是: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我们可以选择不断地投入成功概率最大的事情当中,并且避免小概率事件给我们带来的致命打击。
从长期来看,一直投入最大赔率的事情,终究会有回报。
3、黄金思维圈
第一个层面是what层面,也就是事情的表象,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
第二个层面是how层面,也就是我们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情;
第三个层面是why层面,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
思维方式成就一个人
任何一个领域中的顶尖人才思考问题都不会被问题展示出的what所迷惑,而会思考问题背后的本质。这也是黄金思维圈最大的价值:透过问题的表象看到问题的实质。
抓住why的本质,激发how的创意
4、进化论
“与鬼共舞”是进化论中的一个概念。其大意是说一个物种在适应过去的环境时,会形成一种行为A;当环境发生变化不需要行为A了,可物种仍然会延续过去的做法,就像与鬼魂共舞一样。
坐以待毙,是最危险的。想要在变化的世界里生存得更好,你得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快速响应。
巨大的成就,绝不是来自简单的个人努力。你再努力,一天也只有24小时;只有在资源重组的巨大变革中抓住机遇,才能让形势的浪潮将你推送到成就之巅。IBM公司、微软公司、苹果公司、谷歌公司、Facebook,它们站在一波又一波的浪潮之巅。用现在流行的话说:你要做那个站在“风口”的猪。如果你对刮来的风无动于衷,没有成为下一个乔布斯,那也没什么。可是,如果你看到龙卷风来了,却没能像索罗斯的父亲那样撒腿就跑的话,结果就不好玩了。
位置比努力重要
索罗斯说:你是否能够存活下来,取决于你是否意识到常规根本不适用。想要在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下来,首先你要意识到环境发生了变化
你在哪儿比你干什么更重要。
找到人脉中心。就是那些处于信息中心的点。如果你想让自己有更多的信息优势,要么自己成为人脉中心,要么结识更多的人脉中心。
死于“知道”得太多
很多机会,不是死在你不知道,而是死在你知道得太多,却没有行动。那么有办法破这个局吗?很幸运,至少有三个方法可以尝试。
第一,祈祷自己拥有冒险的基因。
第二,精益创业,最小成本试错。
简单地说,就是最小成本,快速试错,快速改进。
面对环境变化的时候,如果不敢确定,你可以先小成本测试,找到相对靠谱的方案后,再加大投入,直至全力以赴。
第三,模仿领先者的行动。
事实上,多数情况下,抓住一个趋势并不需要你是第一个看见的;你只要是第一批跟进的,就能够享受到变革的红利。
你能模仿的成功,往往是和你一个能力层级的人的成功,因为你们影响资源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基本相似。
所以,重要的不是你知道多少,而是你能采取行动,改变多少
总结
在变化的环境里,行动的跟进常常是迟缓的,我们会在新的环境中“与鬼共舞”。因此,我们应该构建信息优势,让自己及时看到环境的变化。
但是,知道和做到是两码事。正确的方法论(精益创业)和模仿同级别最优秀人的做法,能够让你在没有冒险基因的情况下,更好地把知道变为行动。
5、系统思考
(1)思考“关系”,而非“人和事物”
(2)系统思考:找到关键解
系统思考的一个迷人之处在于:我们可以通过系统模型分析,找到系统关键解,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所谓系统关键解,是指一个系统中的特定位置——对其施加一个小小的变化,就能导致系统行为发生显著的变化。
(3)培养系统思考的能力
多数人只能看到事件本身,在what层面做出反应;
少部分人能够总结出事件的规律、模式(how),从而预见未来;
而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探求到系统运作背后的结构——理解了系统运作的why,就有可能设计整个系统。
在训练系统思考能力时有几个线索值得注意。
1.关注“关系”而非“事物”。
2.分析系统结构,也可以从历史情况入手。
3.独立思考,快速试错,观察系统的结果。。
4.系统关键解有时在信息制高点。
6、二八法则
人际关系的“结构洞”
如果要让你的人脉网络关系形成更大的信息优势,你就要在你的朋友圈中尽可能多地增加“非重复关系人”。
人脉蜂窝:从串联到并联
蜂窝理论,是把你的非重复关系人、你的重要弱关系,主动地建立成强关系。
人脉价值:分享资源与能力
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大多数人都会忽略的,那就是和弱关系进行1对1的深入交流。要想把网友转变成生产力,你就必须花专门的时间和他们沟通。
•方法一:自我暴露
所谓“自我暴露”,是指和别人分享你的一些小秘密,或者去分享一些不会在公开场合谈论的话题。
•方法二:做一个给予者
7、安全空间
冗余备份。
冗余的反面:精简
上面通过对《好好学习》一书内容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该书存在的一个明显不足,就是讲道理的多、讲实践的少。和此类心灵鸡汤存在的同样问题,就是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你应该怎么样,可是遇到了实践的东西,就是以道理解释道理,以方法讲解方法。
但不可否认,作者在本书上很用心的,该书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