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几天翻简书看到一篇文章《多年以后,我会不会把父母赶出家门?》,作者是夏一,他从儿子的视角思考了农村儿子媳妇把父母赶出家门的不孝现象。里面他切身经历而又生动形象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十月底,请探亲假回家看望父母,到家后没多久,就从母亲口中得知,住在我家房屋后面的张妈和张叔由于和儿媳闹矛盾,被儿媳从家里赶了出来,儿媳生气坚决不让他们再和自己住在一起了。现在可怜的老两口正在村中的老井旁搭建自己的小屋,整个过程没有一个帮工,只有年迈的老两口在忙活儿。
老两口用老得快要散架的架车子将行李拉到门外,老实巴交的儿子硬着头皮,生着闷气,连大气儿都不敢吭一声,空气中只有架车子的吱呀声,犹如老两口的哀怨和叹息。
以前老两口和儿子媳妇住在一起的时候,往好听了说,是让老人享福,但真的是这样嘛,住在一起,老人不仅要像以前照顾家庭一样,洗衣做饭,还要照顾年幼的孙子,更要随时看儿媳的脸色。生活中处处谨慎,几乎就是一个标准的家庭保姆,提心吊胆,生怕做的不好被主人家辞退。
2
说一个我们村的故事。有一户人家,家有一儿一女,女儿是我小学同学。有一次下地干活路过他家门口,感觉里面的气氛怪怪的。后来,听妹妹说是他家儿媳妇,和公婆闹别扭,不仅口无遮拦的漫骂,还动手打了人,最后把公婆赶出了家门。具体原因并不知晓,也并未亲眼见到当时的场景,只是脑补了一下画面,就觉得场面凄凉。后来,这儿媳在我们那一片是出臭名昭著了。事实上,家里就一个儿子,经济条件看起来还算可以,到时子孙满堂,本来是可以合家欢乐的。
农村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小麻雀,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村头田间哄孩子的奶奶都是当儿歌哼着,说明这种现象自古就有,才被人们编成儿歌,以此警示。老人们呢,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早早的娶上媳妇,让自己抱上大胖孙子。殊不知,儿媳到家了,情况也跟着变了。村头田地,一间黑乎乎简陋的房子,两个佝偻的背影,秋风萧瑟,乌鸦虫鸣,凄凉场景让人不忍驻足。
3
农村婆媳关系的恶化,难道是因为穷?事实上并非如此,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农村的建设,经济水平逐年增长。就我村为例,几乎家家有车,处处高楼平地起。
也许一个巴掌拍不响,婆媳问题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强势的媳妇和婆婆都会存在,但今天我只代表那群弱势父母发声。儿子懦弱,没有主见,把两个毫无血缘关系,甚至还会有利益冲突的人聚到一起,本就不好解决。
旧时读书无用论在农村盛行,现在虽然已慢慢改善,但是上一辈教育缺失问题还依然留存。没有家庭教育,甚至是畸形的教育,如何培养出一个孝顺懂事的孩子。她们很有可能会向坏榜样看齐,并以此为荣呢。想来想去,归根结底还是教育的问题。教育程度不高,眼界和思维就会受限,对这种人际关系的处理很可能会雪上加霜。
因为教育水平有限,对事物或者现象没有独立的思考,就容易随大流,很容易被风气带偏。现在有些年轻人娇生惯养,喜欢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对金钱的欲望无穷无尽,给了1万,还等你的5万;给了5万,还等你的10万。贪念是无底洞,填不满。对父母公婆可谓是榨干血,再吃骨头,直到你爬不起来,再无利用价值为止。
4
这个问题如何解决?解铃还须系铃人,还是要教育,而不只是一句空口号。但是就算重视起来,也不是在较短时间内能解决的。有人建议,儿子结婚后,如果在一起生活不愉快,可以和父母分开住,距离产生美。当然赡养义务还是要有而且必须履行的,除了基本的物质生活,给老人多点关心,多点陪伴是任何金钱都换不来的。
扪心自问,将心比心,父母公婆就真的该这样当牛做马为你们的小家庭耗掉自己的余年嘛。等他们头发花白,步履蹒跚,再无能为力,你是否会把他们赶出家门。
一代传一代,如果恶性循环,这个问题将会被无止境的思考下去,而你最后也将自食恶果。
PS:本文只是反映目前存在的一些现象,但不代表全部。不能太过悲观,和谐家庭依然还有很多,为了第三代,为了整个家庭,很多婆媳变成了朋友,最终站在了统一战线。嗯,我一定要做个好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