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的失败,是为了101次的成功
文/越女争锋
六十多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台手术,到今天也没有离开。他是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马,在肝胆的方寸之间稳健而有力地把病人接回到人间。他是“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新中国成立时,吴孟超在华东军区医院(第二军医大学前身)当住院医生,有幸成了裘法祖教授的学生。当吴孟超提为主治医生,为选一个固定的外科方向而迷茫时,裘教授对他说:“我国在肝脏外科方面还是空白,如果你有决心,可朝这个方向发展。”吴孟超茅塞顿开,他下决心要在肝脏外科领域做出一番成绩。
有一次,一个外国医学代表团来参观医院,傲慢地说:“中国的肝脏外科要赶上世界水平,最少要二三十年时间。”这话深深地刺痛了吴孟超,凌晨时分,他披衣起床,向医院党委写了一份向肝脏外科进军、成立肝脏外科攻关小组的报告。
医院领导对吴孟超的勇气和斗志很欣赏,报告很快得到了批准,成立了以吴孟超为首的 “三人攻关小组”,向肝脏外科这个未知战场进攻。
小组成立之初,他们查阅了以往肝脏手术的资料,发现手术失败是由于对肝脏解剖关系认识不清,导致术中大出血。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弄清肝脏上各个部位的管道走向和分布规律,这是肝脏研究的基础。
于是,他们临时搭建了一间草棚作为实验室,对肝脏进行解剖搞清楚肝脏的构造,可是用什么来做肝脏的模型呢?他们买来了几种塑料,把塑料融化,灌入肝脏管道,等塑料凝固后再把肝脏放进硝酸腐蚀,从而来获得肝脏内部结构的模型。可意外发生了,在实验中,不是肝脏组织腐蚀了,就是标本却散了架,无法得到完整的肝脏管道模型。哪一道程序不对?该怎么解决?种种问题困扰着吴孟超,让他夜不能寐。
时间一天天过去,他们做了无数次实验,可仍是以失败告终,他们认识到了肝脏研究的步履之艰难,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他们必须要将实验进行下去。就在一筹莫展之际, 1959年4月6日下午,如往常一样扎根在实验室的吴孟超突然一拍脑门,说:“乒乓球不就是用塑料做的吗,怎么就没想到这种材料呢?”原来,他电视上在看到容国团获得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而受到启发。吴孟超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一路小跑到街上去买乒乓球,进行新一轮试验。
多个夜晚的不眠不休后,乒乓球溶液在肝脏组织里定型了。这让他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但他们也清楚要实现肝脏模型的成功塑造,仍是道阻且长。比如肝脏里的血管星罗棋布,如何将灌注溶液到达毛细血管的最低处呢?溶液浓度多少合适呢?
为了攻克难题,他们又买来10个乒乓球、100个乒乓球……最后,他们甚至来到了上海乒乓球厂,直接买回大量乒乓球的原材料赛璐珞。他们不断试验,在溶液里加入了红、蓝、白、黄四种颜色,分别灌注进了门静脉、肝静脉、肝动脉、胆管内,目不转睛地看着赛璐珞溶液一点一点变硬。待凝固后,他们再对标本作了腐蚀处理,对剩下的赛璐珞模型对了清理。历时半年,在试用了20多种灌注材料,近百次的失败后,当肝脏血管清晰地呈现出来时,吴孟超热泪盈眶地说:“我们终于成功破译了肝脏密码。”
在第七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上,吴孟超激动地提出“五叶四段”的肝脏解剖理论。这是肝脏解剖的新见解,至今仍在沿用。从医60多年,吴孟超创造了很多个中国第一和世界第一,也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
2018年7月14日,吴孟超做客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文化类综艺《朗读者》对话董卿。在节目中,董卿问吴老当年肝脏解剖是什么力量让他那么坚持,吴孟超回答:“100次的失败,是为了101次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