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们讨论了三国武将到底谁更厉害。这一期,我们看一下三国的谋士。
先看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谋士?谋士,指设谋献计的人。古时的谋士,多是“学而优”却不“仕”的人,多作为军师或者幕僚出现。他们往往只出主意,并不亲自参与实际行动,但也不乏既能动脑也能动手之人。
那么,怎么区分谋士优劣呢?小吏赞同下面五个层级的说法。就像是金庸武侠中武功秘笈的修炼一样,层级越高,出谋划策的水平也就越高。
第一层,谋己。
顾名思义,就是谋自身。身处乱世,能够运用自己的谋略,让自己活下来、并且活得有价值,是成为一个谋士最基本的条件。如果自己都不能独善其身,何谈帮助他人成就伟业呢?这一层的谋士,三国时期每个国家都有一大批。我们只简单列举几个,比如蜀国孙乾、简雍、糜竺、谯周,魏国吕虔、韩浩、崔琰、司马朗,吴国濮阳兴、严畯、骆统、张承等,以及刘表所属的蒯良、蒯越,刘璋所属的张松、庞义、黄权之流。
第二层,谋人。
就是要为别人谋,能够适时地建言献策。不然怎能称其为谋士呢?但属这一层次的谋士,虽比第一层次的谋士要强不少,也有少许小聪明,但对时事把握不准,听到的流言蜚语却特别多,缺少真才实学,往往走了偏门,最多也只是随个大流,敲敲边鼓。这种谋士,在三国之中,也大有人在。如蜀国的蒋琬、杨仪、马良、马谡、费袆、董允等,通篇未献一策,基本生活在诸葛亮的影子里,按吩咐办事还往往办不利索;魏国的满庞、刘晔、蒋干、陈群、王朗等辈,只能当个外交官,递个国书送个信件;吴国的诸葛瑾、陆抗、阚泽、陆绩、虞翻等,没有突出业绩,也无出类拔萃之处。
第三层,谋兵。
越来越靠近真正的谋士了。能谋己、会谋人的,只能保全少数人,而作为一个谋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必须具有“谋”成千上万人生命的能力。这就是谋兵。三国时代,群雄割据,如果只能马上打打杀杀,是难以存活的。比如袁术、张绣之流,注定要被他人所灭。所以谋士就是指南针,就是战争的运筹者,这也是谋士最最直观的表现方式。
三国有很多此类谋士,如蜀国的法正、徐庶(徐庶进曹营后未献一谋,所以把他算在蜀国吧),定军山之战就是法正之谋,徐庶在新野大破曹仁的八门金锁阵,都是兵家妙笔。
还有魏国的程昱、荀攸、钟会,程昱早年跟随曹操,多有良计,后期为曹操守卫后方,功勋卓著;荀攸在曹操征伐吕布时献计水淹下邳,官渡之战烧袁绍粮草,皆出其谋;钟会力挺司马昭伐蜀计划,牵制姜维配合邓艾灭了蜀国。
吴国谋兵的谋士就少了,能拿上台面的,也就张昭、诸葛恪。张昭虽是辅佐孙策、孙权两代的重臣,内政相当优秀,但在赤壁之战中的主降态度,为其减分不少;诸葛恪是诸葛瑾长子,接陆逊之职,初期抗击魏国取得东兴大捷,但骄傲自满至兴兵讨伐魏国,以致新城惨败。
此外,陶谦镇守徐州时的谋士陈圭、陈登父子,袁绍的谋士田丰、沮授、辛评、郭图、许攸、逢纪、审配等人,均有不俗的表现,可惜都不被重用,甚至互相猜忌,最后死的死、逃的逃。
第四层,谋国。
所谓“谋国”,指是是一方势力,并非泱泱中华大地。善“谋国”者,首先要有远大且敏锐的眼光和超乎常人的洞察能力,一般人是做不到的。之前谋己、谋人和谋兵者,过于狭隘,还没有上升到战略层面。而谋国,是建立在对于国家资源、国家关系和战略战术优劣对比基础上,对于国家命运的把握,这是需要具有大眼界和大智慧才能完成的“不可能的任务”。
这一类谋士,比如蜀国的庞统、姜维,庞统无疑是三国比较失意的谋士之一,拥有与诸葛亮相当的智慧和才能,无奈过于急功近利,早早殒命落凤坡,但仅凭其与诸葛齐名,说他是谋国之士也不为过;姜维,诸葛亮衣钵和志向的完全继承者,始终不忘诸葛之志,九伐中原无果,死于乱军之中。其实姜维有些过于执拗了,太想完成诸葛遗愿,以致长年征战熬死了蜀国,所以姜维也有为诸葛谋而不为国谋之嫌。
还有魏国的郭嘉、贾诩、邓艾。郭嘉,人称“鬼才”,助曹操平吕布、定河北,灭乌桓,且当代受影视剧和三国游戏影响,很多人都把郭嘉列为三国谋士之首。小吏并不敢苟同,也许郭嘉脑子特别好用,但他毕竟短命,于国所建之功也仅是从袁绍转投曹操后的那几年,如果把他作为三国谋士之首,很难有更多的说服力。贾诩,原为董卓部将,后投效李傕、张绣,最终降曹,先后助曹战败袁绍、平定关中和西凉,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暗助曹丕成为世子。所以说,贾诩也是老谋深算之人,谋己谋人谋兵谋国均如鱼得水。邓艾,文武全才,深谙兵法,内政也很优秀,与钟会兵分两路,他率先进入成都,灭蜀之人就是他了。他很全面,但遭陷害致死,在谋己上略有瑕疵,就放在第四层了。
昊国谋国之士,较有名气的就是吕蒙、陆逊和鲁肃了。鲁肃,因向孙权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而得到赏识,赤壁之战作为力主一战的文官,与周瑜大败曹军于赤壁,奠定三国鼎立格局,后接替周瑜,并与关羽促成湘水之盟,是典型的战略型人才。吕蒙,长年征战,累功至南郡太守,他在逍遥津之战奋勇抵抗张辽,并于濡须数御魏军,后代鲁肃之职,设计袭取荆州,击败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陆逊,虽然出道较晚,但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击败刘备,一战成名。后拜为丞相、荆州牧、总领三公事务,也是吴国妥妥的顶梁柱。
第五层,谋天下。所谓“上兵伐谋”,谋己谋人谋兵谋国者,多数情况只是为了资源、地盘争夺,只能称为术,而不是道。但是,谋天下者,始终以天下为己任,能够将对于人本关怀自始至终贯彻于自己一切行为之中,是以天下苍生为本源进行呵护的大智谋家。这样的人有吗?答案是肯定的,但不多。
蜀国,只有诸葛亮一人。“束发读诗书,修德兼修身,仰观与俯察,韬略胸中存。躬耕从未忘忧国,谁知热血在山林!”这《有为歌》,就是对诸葛亮终生抱负的真实写照。他早年隐居南阳,刘备三顾茅庐出山,联孙抗曹,赤壁之战大打败曹军,后助刘备夺得汉中,受托孤之重,主持朝政,一生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并有多项发明创造,如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隆中对》、《出师表》《诫子书》等流传后世。
魏国,有两位可当此名。一是司马懿,政治上节用务农,选拔出邓艾等寒门人才,军事上他平定孟达、智抗蜀国、远征辽东,特别是与诸葛亮对抗多年,不落下风,经济上坚持上邽军屯、兴修水利、推行民屯。他虽然受两代魏王托孤,仍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窃取了曹魏政权,多为人所不齿,但也挡不住他谋略家的光辉,是西晋统一三国的奠基人。二是荀彧,他是曹操十分信赖的政治家、战略家,劝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使曹操集团一下子占据了十分有利的地位,他还知人善举,郭嘉、司马懿、陈群都是他举荐给曹操的。他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一封书信坚定了曹操破袁的决心,官渡之战以少胜多。
吴国,有周瑜。他先辅孙策、后辅孙权,21岁追随孙策平定江东,后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成功地阻止了曹操一统天下的趋势,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是东吴真正的股肱之臣。不过,虽然周瑜也帮助东吴开疆拓土,但江东的地盘和势力始终不大,孙权也有一统天下之心,但是周瑜短命,接任的鲁肃、吕蒙、陆逊也没有让吴国有更大的疆土。只能说,在国力储备上,东吴跟曹魏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五个层级说完了。常言道,文无第一,智谋之士其实也很难分出高下的,诸葛亮神机妙算但却没有一统三国,司马氏隐忍多年终成一统,周公瑾帅气风雅却无奈英年早逝。也许,这才是他们留给我们后人有待思考的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