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瓷都景德镇到大美黄山,从五彩斑斓的瓷宫到质朴宁静的瑶里,邂逅玲珑剔透的杯盏,遇见壮美秀丽的黄山,感叹匠人之手和鬼斧神工的魔力,于我,又是一段有文字可写,有故事可记的旅行。
景德镇
在傍晚时分,走进御窑厂,看古代的官窑遗址。选一家陶艺坊,看师傅熟练的拉胚,如行云流水般,一团泥土,在他的手里,很快有了花瓶的弧线。逛陶溪川的夜市,砖红的废弃厂,看每个摊位前摆放的精美的瓷俱,十元可买瓷勺,五十元可买瓷杯,当然也有上千元的精致情调,全看你的心境。
次日清晨,骑着电动车,来到了三宝陶瓷艺术村,感受传统陶瓷和现代艺术的融合。每一间民宿和艺坊前,都充满艺术气息。去瓷器墙前拍照,你会发现,每个网红打卡点前都排着长长的队伍。在“受气的瓶子”前,我却步了,一个青花瓷瓶,因烧制变形,具有独特的造型和凹陷,却成了游客的偏爱,排队两小时只为打卡一张照片。我是没那个心的,只是凝视的时间里,我明白了,完美从来不是放大镜下的毫无瑕疵,残缺、裂痕也可以成为另一种美。
瑶里
瑶里古镇,半小时即可以穿过的古街,瑶河两岸一座座古宅保持原貌,它无需扮古,原本如此。它也不刻意迎合游客需求,它不比凤凰古镇,彻夜灯火通明,晚上八九点,古街就回归宁静。早晨比游客更早的是洗衣服的大妈,刷马桶的大爷,街上没有寻到一家早餐店,我吃惊;便利店的零食竟也是平常价,甚至更低,我又吃惊。质朴的当地人,迎面给你的微笑,熨平了一路奔波的劳累。这才是古镇该有的样子吧,允许你来窥探,也勿扰他人生活。出瑶里,见山上竹林,方悟了“瓷之源,林之海”美誉。
黄山
“去过黄山嘛?”,作为一名安徽人,想更有底气地回答这句话,于是,黄山,我们来了。爬黄山,准备充分,干粮,水,雨衣,爬山扙,全部准备好。五点半,叫醒沉睡的娃,只为了坐索道能省下点时间。八点出云谷索道,望不尽的台阶,开始就给娃一个下马威。他问我“妈妈,你觉得我今天能征服它嘛?”“黄山不是用来征服的”,“那用来干什么?”他问道。也许等你下山时就有了答案了。
黄山的壮美,黄山的险峻,让游客与之一直“相看两不厌”,所以最终会是山征服人,而不是人征服山。脚下翻涌的云海,峭壁生长的松树,瞬息万变的云,奇形怪状的石,都展现着大自然雕塑的神奇魅力。十点钟山上下起了阵雨,山间起了雾气,白茫茫的一片,除了眼前的路,什么也看不见了。我深知,黄山的美,从来也不是用眼睛就可以看全的,云里雾里雨里看山的每一面。
徒步西海大峡谷,娃娃开始累的说腿不行了,爸爸也拖后腿了。他们三步一停,五步一歇,我几度想要抛夫弃子,最后行程上也做了偷工减料。登山不是登顶,七十二峰,峰峰不同景,看松也不是非得迎客松,有勇气取舍,它才能让你领略更多的内涵,是一阵风撕开的山雾,一眼仙境,一眼青山。
下山后看手机里的照片,仅有的几张与山峰的合照,也是煞了风景,像是一个冒犯的闯入者,不和谐。真是如了那句,当风景成为主角时,我们就不要去找存在感了。
五点钟到达宾馆,冲完澡后躺在床上,我说今天爬山,我意犹未尽呢,他俩都翻我白眼。疲惫感在一顿饱饭后到来,八点半,全都进入了梦乡。一觉醒来,小腿的酸痛感明显了一些,可眼里那片云雾遮住的山峰也清晰了许多。
皖南川藏线
沿着皖南川藏线,一路玩水回家了。妈妈总说这么热的天,花钱还找罪受。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去旅行不再是观念里的奢侈品,长假短假,甚至是周末,也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局限于空间的跨越,时间的拉长,每一次,装箱出发,都装上了期待,去远方,找回生活的温度和热爱。
大约是有了孩子以后吧,陪他看不一样的世界,是我想给他打开的眼界。他十岁看过的景,对四十岁的我来说,也都是初次见面。所以在看景的路上,我和他是一样的孩子视角,可能只是关注的点不一样。
比如说,他更在乎一家酒店带不带泳池,是不是亲子房;在黄山,他连续两顿执意吃一碗太和板面。而我就想要尝试一下这个地方的特色美食,毛豆腐吃了两块,放弃了,味道我真不是太喜欢。他们笑我,可我依然觉得是应该要尝尝的,不然别人嘴里的嫌弃,永远都只能是你期待的味道。
在别人的烟火里谋到了诗和远方,在自己的烟火处也要诗意栖居。餐桌上,你不必刻意摆上精美的餐具,同样可以享有五味生活,要知道,它们终是添色不增香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