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他里面所有的痛苦,所有的苦难,所有的悲伤之所以显得深刻沉痛,是因为相对比起来他描写的,的爱也显得非常的感人,始终不离不弃的家,真可爱的孩子女儿,还有老全春生等等。正是因为他们是值得让人喜欢的人物,他们是充满爱的,所以对比起来,他们的苦难才显得尤为的,让人悲伤,以至于我以前看着都不忍卒读。这让我想起了老子里面讲的,万事万物相对待而生,美之为美斯恶矣,如果没有这些爱的反衬,苦难的就不会那么的让人心疼。
它里面的一连串的小故事,让我感觉到了什么叫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龙二费尽心思地骗进了富贵的家产,却最后因为这片地送上了断头台。可能恰恰是因为这一次的苦难,才让富贵从一个纨绔子弟变成了一个成熟的男人,也能够让他活下来。
我个人觉得活着最激励人的地方在于他是向死而生的。将一个人逼到了绝望的境地里面,却最终向往着希望。经过地震后,重新建造起来的房子最为坚固,经过负面力量对抗后活下来的最为踏实。如同罗曼罗兰说的,世界上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知道这个世界的真相,却依然热爱这个世界。正是因为苦难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才让人发现最后关头里面的信念,希望与爱更加的坚韧。
我觉得和这本书的最像的是弗兰克尔的《追寻生命的意义》。那本书讲述了一个心理学家在二战时期,被关在集中营里面的经历。那样的苦难,那样极端的境遇,让一个人变成行尸走肉。但是作者却选择让受难变得有意义。他说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人有最后的一种自由,无论是谁都无法剥夺,那就是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
他选择的是让今天的受难变得有意义,所以他最后成为了维也纳第三流派,开创了意义疗。
我觉得这和活着一样,福贵可能没有刻意的去想变得有意义,但是他活着的事实的本身就已经让生命变得有意义。因为这里有一个问题,在面临那一样的苦难之下,在面临那样的历史环境之下,为什么不选择自杀呢?选择活下来本身就已经是非常有勇气的决定。而也正是爱的存在,让他能够坚持活下来。
或者里面描写小人物在历史环境下的遭遇。你会让人感觉到人的力量是如此的渺小,人类是如此的脆弱。就像方方说的,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一个人的身上,就是一座山。命运的力量是如此的巨大,人的力量也看似如此的渺小。
但是因为人他有对爱的眷恋,要对自己信念的坚持,也有对未来的希望,这让人活着让人的努力变得非常的有力量,非常的有意义。
人的归宿是死亡本质上来说,人活着就是来受难的,生活的本质是苦的。但是就是因为这一种局限这样的苦难,才让人类的生命变得有意义有价值。
我们说的充实感,你会发现都是经过了一些小困难小痛苦之后得来的快乐。
而所谓的空虚感,反而是没有实质性的苦难。
尼采说,知道为什么活的人,能够承受任何如何活下去的问题。
余华的《活着》,讲诉历史的现实,也证明了,一个人即使堕落在泥沼中,也能够拽着自己头发拔地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