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往事之我的小学
文 梁子
我的老家是豫北平原上一个普通的小乡村,坐落于封丘县和延津县交界处,归封丘县管辖。我的小学生活就是在本村的学校度过的,那里留下了我欢乐的童年时光,记载了无数或苦或甜的温馨回忆。
我们临近的三个县常常被大家合起来并称为“原延封”(原阳、延津、封丘),在当时来说是有名的贫困县。而处于两县交界处的我们村,也是有名的沙土窝,因土质沙化严重,小麦等农作物产量较低,相比其他地方而言还低于平均生活水平。由于村子小,人口也少,当时估计整个村子也就1000多口人。那时候没有幼儿园和学前班,也不是免费义务教育,印象中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就是一个金字塔结构,能考上初中的人不多,高中的更少,而能够上大学的记得在我们之前也就只有几个,可谓凤毛麟角!曾记得每个学年总有人辍学,或因为家里弟弟妹妹多或因为其他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因为穷。
比较幸运的是,从我记事儿以来随着父亲外出做生意,我们家的生活水平就有了很大的提高,印象中没有为学费发过愁,每次去临村赶集或者遇上唱大戏的情况母亲还能给我发几毛钱。那时喜欢看小人儿书,也就是连环画,每次一拿到钱到集上第一件事儿就是找卖小人儿书的,先是急不可待蹲在书摊前看个过瘾,然后在老板实在不耐烦的催促下再挑喜欢的买上一本或两本,那时的小人儿书内容很丰富,我喜欢的有三国演义、西游记、杨家将、薛刚反唐、以及渡江侦察记等战争故事,很多都是手绘体印刷,人物场景虽是黑白但都很形象,惟妙惟肖,价格也不贵都是一两毛钱一本,我每次都是兴致高昂满载而归。父亲和母亲都鼓励我多看书,为此还专门为我准备了一个小柜子,记得最多时应该有三四百本,同学们都喜欢找我借书看,在我们家族中,我也是当之无愧的孩子王。那时最喜欢假期,母亲带着哥哥姐姐们上地里干农活,我就一个人在家里看个过瘾,到后来可以说几百本画册我一看到封面就能讲出每个故事的基本情节。只是很遗憾的是这些小画册都没能保存到现在,随着后来上初中高中大学,随着我们迁至市区,老房子空下来了,结果小柜子不知什么时候被老鼠钻了洞,所有的书都被咬成碎纸屑,这也成了我心中永远的遗憾。
我们村的校舍在我们上学之前已经用了很多年,小学一二年级所用的课桌是用长条的石板砌的,三年级以上才用木质的桌子,凳子则需要自带,因为姊妹们多,每家每户都会准备不同的矮凳子和高凳子。教室也没有明亮的玻璃窗,都是木制的窗棂钉上一层塑料布,总记得那时的冬天特别冷,外面寒风呼啸,窗户的塑料布也呼呼啦啦作响,更难熬的是塑料布经常被风刮破,那嚣张的寒风就顺着缝隙丝丝缕缕直往教室里灌,让人的手脚冰凉僵硬坐立难安,室内没有任何取暖设施,许多人一到冬季就被冻伤手脚。老师们经常自己带或安排不同的学生从家里带塑料布或者编织袋,我记得也曾经带过多次,还是不同颜色的。
老校舍在我们读到四年级的时候终于不堪重负,在上级领导实地视察之后被确定为危房,开始了几十年来的最大一次巨变,分批拆除、依次新建。而对于我们来说则充满了期待,虽然我们这一届因为部分教室拆除而必须集体留级,虽然我们在放学之后或课间要参与力所能及的建筑垃圾清理等工作,可我们还是很高兴,都对未来的新教室充满了想象和憧憬。整个小学期间我们经常参与集体义务劳动,诸如搬砖啊、除草啊、植树啊等等,记得我们那时还积极响应国家支持大西北植树造林的号召,搜集干榆钱等树种交给学校,再由学校集中上交。
我们学校的老师之前都是本村的民办教师,工资可能一个月也就几十块钱,基本都是半务农半教学,有的老教师一教就是大半辈子,那时同一个老师教姊妹几个、父子两代甚至祖孙三代的都有。庆幸的是随着新校舍的破土动工,乡教办室终于从外校给我们调来了两个老师,其中张振荣先生担任我们四年级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和历史老师。可以说张老师是我真正喜欢上文学历史的启蒙老师,他当年50多岁,虽然个子不高,但极重视个人仪表,多留短发,看起来神采奕奕,身着深色中山装熨的平平展展没有褶皱。张老师学识渊博,对古诗词也很有研究,他不像别的语文老师干巴巴读读课文就算了,对每篇课文的背景、其中的典故,包括作者本人都有深入浅出的解析,所以听他讲课妙趣横生,就像在听故事,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四五年级时我的数学稍差一些,但语文、历史、河南地理等科目经常考全班第一,也代表村里乡里参加过县里的几次比赛。
在我们又读了一个四年级之后,终于在新教室里升入五年级,还是张振荣先生做我们的班主任。随着新教室陆续投入使用,学校的空地上也用砖和水泥建起了几个乒乓球台,我们也终于有了正规的娱乐设施,虽然那时只是用三合板做的简单球拍,虽然球台中间只能用几块砖头做隔网,但我们依然是那么开心,每到放学都玩的不亦乐乎,记得刚开始连续玩了几天我的手臂都肿了却仍旧兴致高涨乐此不疲。那时发小常明就住在学校附近,放学回家吃晚饭后我还经常去他们家玩,晚上我们就躺在学校的乒乓球台上一起仰望星空,按着书上写的辨认星座,那时的夜空繁星点点,我们能辨认出很多星座,只是现在月亮依旧,星星却不知去哪里了……
时光荏苒,弹指间二十多年过去了,村里的小学也几经变迁,学校原址也已经被村里划为宅基地,先后盖成了几个院子。学校从村西头搬到了村东头,我也曾多次回村里,可是记忆中的学校已经没有了旧貌,新校址除了名字一样其他再也难以走进心里。据说现在村里人口多了,但学生还是很少,只不过和我们那时不同,现在乡亲们都脱贫致富了,为了孩子们更好的发展,纷纷送去城里的学校上学。想着孩子们如今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夏有凉风,冬有火炉或暖气,再也不用像我们那样劳动,不会冻手冻脚,也再不会有我们那样的经历和简单的快乐,心里既欣慰又有些莫名的伤感,但最终还是高兴居多,社会总归是向前发展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