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花了差不多一个礼拜的时间,把《穷查理宝典》看完了第一遍,这真是一顿精神大餐。不出所料,第一遍看完有点不得要领。这种书看一遍不够,需要反复研读。
我选择的是蓝皮的精装版本,翻译质量不错,偶尔有点小纰漏不影响阅读。铜版纸印刷,可收藏但是不利于随身携带。
还有一个译本便宜些,没看过实物,不知道翻译质量如何。
这种内容丰富的书,看完第一遍的时候感觉有点懵逼。于是我想用前面学过的“整读法”来做一篇读书笔记,帮助自己提取书中的精华。
既然是整读法,第一步就是需要给自己设定一个主题了。《穷查理宝典》博大精深,涵盖了人生方方面面的指引。本着从小处入手的原则,我选择的主题是“查理•芒格的学习方法”。我试图找出,这位睿智的老人这一生中是如何学习的。以下就是我在书中抽取的内容:
原则一:每天阅读
查理告诉我们,他所认识的聪明人里面没有哪一个不是每天阅读的。光靠已有的知识,在生活中走不了多远。他的老朋友沃伦•巴菲特清醒的时间里面有一半都在阅读。我们都知道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但是能够把阅读执行得如此彻底的人,不得不让人佩服。
原则二:分析研究他人经验
查理在从业生涯中,一直都在研究他人的人生。他不仅仅是研究那些获得成功的人生,他还研究那些留下遗憾或者遭遇失败的人生。我们中国人常说“成王败寇”,对成功的人热捧,对失败的人不屑一顾。查理认为,两种人生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如果只会从自己的经验中汲取教训,那是傻子的行为。他一生都在分析他人的经验,所以他基本上没有犯过显而易见的错误。
原则三:和逝去的伟人做朋友
查理自认为是一个传记爱好者。他认为,如果要学习某一个伟大的概念,需要将这些概念和提出它们的伟人的生活和个性联系起来。如此,才可以更好的理解那些理论。比如说,如果要学习宏观经济学,最好去研究一下凯恩斯的传记。他把这个主动把理论和提出理论的人联系起来的过程叫做”和逝去的伟人做朋友“。我们中国的教育中,总是人为地把某些概念和提出概念的人物故事剥离开来,结果往往贻笑大方。举个例子,中学时候,老师教我们一个成语“以德报怨”,说是孔子说的,教育我们做人要以德服人。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孔子并不是要求我们以德报怨。他当时是这样说的“‘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中学时候老师给我们搜罗了许多的名人名言,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些名人名言都是被阉割了的,原本的意思和老师教的意思恰恰相反。查理的意思我可以这么理解:看到一个理论,先别忙看别人是怎么解读的,先要去了解下这个理论是谁提出来的,在什么情景下提出来,原话是什么。如此一来,才不会被人误导。能够这么追根溯源的地方,当然就是人物传记了。这也提醒我们,找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性。
原则四:掌握跨学科知识
芒格在书中提醒我们,必须要知道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并经常使用它们——要全部都用上,而不是只用几种。他所说的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是指大学所有专业大一的内容。他倡导我们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去分析问题。这个世界是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商业活动也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如果局限于某一个学科的知识,分析问题思路就会狭隘。谚语说得好,如果手里只有一个锤子,那所有的问题都会看成一颗钉子。我们如果把每一门学科都看成一个工具,那我们最好多一些工具,每一个工具都要经常使用,面对实际问题才能得心应手。“傻瓜徒有想象力,而缺乏知识”
原则五:双轨分析
人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涉及到具体的利益分析,我们要掌握理性分析的工具;同时,我们还要知道潜意识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我们需要了解一些人类误判心理学,才能够更好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判断,更好地影响别人,同时避免掉入别人设下的心理陷阱中去。
原则六:保持旺盛的好奇心
查理长期保持浓厚的兴趣去弄明白正在发生的事情背后的原因。他认为,人类的大脑需要理由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事情。我们只有知道为什么要做某件事,我们才能够真正用心去做,从而把事情做好。阅读人物传记和分析案例的时候,多去思考一下背后的规律,我们的分析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学究空有知识,但缺乏想象力”
原则七: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
查理在书中不止一次讲过一个故事。故事里的乡下人说:我要是知道自己以后死在哪里就好啦,这样我就可以永远不去那个地方。这是一个很粗浅的故事,但是它背后暗含了逆向思维的道理:要解出X,先研究如何才能得到非X。比如说,如果我们想要知道自己怎样才可以过得幸福,我们可以想看看如何会过得不幸福。贫穷,孤独,疾病等都会让生活过得不幸福,那么我们就尽量避免会造成贫穷,孤独和疾病的行为和习惯。查理在书中还用达尔文举了个例子:达尔文在写好进化论的主要内容以后并没有马上发表,为了让世人可以接受进化论的思想,他花了2年时间寻找证据来否定自己的理论,直到他再也找不到可以驳斥进化论的证据,他才向世人发表《物种起源》。这个过程,现在叫做“证伪”。来源于代数,我们中学都学过“反证法”,只是没想过数学思想可以这样用来思考现实问题。
原则八:思维模型框架
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由来自不同学科的所有思维模型构成的框架,然后把实际经验和通过阅读等手段获得的间接经验悬挂在这个强大的思维模型架上。这是一个很强大的思维习惯,因为他所说的框架不是指一两个思维模型,而是从不同的学科之中抽取许许多多的思维模型来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简单地说,当我们分析一个现实案例的时候,仅仅用一门学科理论去分析是不够的,我们应该从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数学,会计学等学科中,逐个抽取合适的思维模型来分析。这样,有利于我们融会贯通不同学科的知识,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分析问题更加全面,深刻,也更加客观。
原则九:警惕意识形态偏见
查理认为,意识形态会影响人类的认知,尤其是那些以激烈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意识形态,会让人丧失理智。如果受到意识形态的毒害,我们会排斥那些不符合意识形态的知识,这对我们无疑是不利的。
原则十:掌握人类误判心理学
查理认为,我们有必要掌握主要的心理学模型,把它们当成检查清单,用来审视各种复杂的结果。他把这些心理学模型称为人类误判心理学,我把它们理解为“心理盲区”,也就是在潜意识中会影响我们做选择决定的心理因素。我们很多人研读过罗伯特·B.西奥迪尼的《影响力》,查理在那基础上总共列举了25条心理倾向。查理推荐我们准备一个这样的清单,在做决定的时候一条条对过去,避免被潜意识带坑里面去。无知不可怕,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无知。
原则十一:跨学科知识的组织模式
查理对于如何学习跨学科知识,提出了四点不同的建议:按照基础性排序,越基础的学科越优先学习和使用;熟练掌握数学,物理,化学和工程学这四门硬科学中最重要的内容,对于那些比自己的学科更基础的学科,要特别关注;在吸收不同学科知识的时候,弄清楚那些知识怎么来的,善于运用更为基本的道理对现象进行解释;如果各门学科中已有的原理都不能解释现象,可以自己提出假设和进行验证确立新的原理,但这个创建出来的新原理不能和旧的原理冲突,除非你能够证明旧原理是错的。我觉得最后一点尤其有趣,会给自己带来发现新大陆的感觉。
以上11点,就是我从《穷查理宝典》中提取出来的与学习有关的原则,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终身学习,跨学科思维和基本归因。这样我们的知识树才会根深叶茂,无限增长。
查理认为,现实的事件往往有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我们应该善于用各学科的知识去综合分析。每一门知识都是我们手里掌握的工具,我们不但要掌握更多的工具,还要更熟练使用不同的工具,了解不同工具的性能。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碰到问题,我们可以考虑从不同的学科里面寻求解决方案,这样我们的选择余地就更多。如果能够从不同学科中找到对解决问题有帮助的方法,那么这些方法一起使用,效果将会更为强大。我们也应该多看一些人物传记和优秀的商业杂志,从他们的成功经历中分析他们用了什么方法,从他们的失败教训中查找做错的地方,不管是成功和失败,都要尽可能找出最为基本的规律。这个分析过程,就像飞行员的“模拟飞行器”,能够让我们对各种理论工具的使用变得得心应手,而且就算分析错了,也不用付出实际的代价。比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亲自去试错,无疑是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