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玩儿了!”
开心消消乐,她已经两天不玩儿了。或许再也不玩儿了。每天必玩儿几局的她怎么突然就有这个决定?!于是就想:其中必有蹊跷,一定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
“为什么?你不是玩儿得不可自拔吗?”我颇是诧异。
“没有成就感,这一局玩儿了三天了。总是过不去”她沮丧万分。
“坚持嘛,没有过不去的关卡。你之前不总是这么说?”我很清楚她之前玩儿游戏的理论。
“不行,不玩儿了!”看着她那决然又郑重的表情,有些可笑,但转而就发现这里果然有一个天大的秘密。
您听我说——
一开始,她为什么对这个游戏乐此不疲,欲罢不能?因为她可以顺利过关,能感觉到趣味。她能从中得到成就感,于是就滋生了,继续玩儿下去的兴趣和决心。
游戏里有很多小奖励,当你过关后,就奖励一些小道具,方便下次通关。这样能过关的话就信心倍增,磨刀霍霍冲向下一关,忘记了时间,玩儿的不亦乐乎。
而今,玩儿那么久了,一直无法过关,成就感没了,兴趣也就慢慢淡了。于是就发出“我不玩儿了”的绝望呼喊。
于是我想到了教育,原谅我是教师,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儿也拉扯上教育。
仔细想想,这个过程多像一个学生慢慢放弃自己的过程。
很多起初在小学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到了中学慢慢就变成了“不学无术”的学生,成了老师眼中的“滴水不进”的学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而长久无法解决。失去了成就感,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慢慢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于是自暴自弃。
曾经,我班有一个众人眼中的“钉子户”。详细了解,发现他一开始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只是后来慢慢的跟不上了,也没有人及时来帮助,自己,又无法克服,慢慢兴趣就减少了,最后,变成了现在这副模样。
的确,小学课程少,能驾驭。自然就会有兴趣。后来慢慢课程多了,时间紧了,那种游刃有余的状态没了。这个时候他很有可能会挣扎一段儿时间,付出很大努力去保持原有的状态。可是在他内心还没有足够强大到独立面对时,就需要一个助力。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引导者,帮助他有过这个坎儿,那么他会有一个动力继续走下去。
所以作为师者,就要有教育敏感,及时发现学生的困惑,施以援手,从而维持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有成就感。在取得成就的时候适当的鼓励,不管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被肯定是每个人都渴求的,不是吗?
教育的路上,多倾听,多观察,多鼓励。我想很多学生可能就在这些“多”里面,发现了自己的能力,取得了自信,成长了自己。
当然外因肯定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就像催化剂,当没有催化剂的时候,这个反应物会发生反应,但很有可能一直就是安静的。而孩子的成长是等不得的,所以这个催化剂就显得重要。
明确了师者角色的重要性,就会减少一些“我不玩儿了!”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