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孤独,生命与意义

4尼采:“人生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你若情愿把一个六尺之躯葬送在白日梦上,这白日梦便是你的意义。”

如果我们注定要死去,那生来的意义是什么?

就像尼采说的那样,其实生命本来是没有意义的,只是我们各自赋予了意义,所以生活就有了意义。好在生命没有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意义。假如生来就有安排的意义,那这意义不如我意,岂不是空有意义?既定的意义是没有意义的,生命从来就不是与世浮沉。如若生命必定要有个意义,那应当是承载这个生命的人生,用无意义的生命过好有意义的生活就是恰当的人生。故而生命的意义在于自己,重要之处就在生来与死去之间,是这生死之间的过程,活出自己的人生就是生命本来的意义。

故此,我们对毛姆笔下的斯特里克兰德应当是敬佩的,不论是对物质与生活,还是家庭与感情,他都做好了这一切需要为艺术献身而摒弃的准备。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唯独只看见了天上的月亮。他胆敢成为别人眼中不可理喻的疯子,执迷不悟的傻子,冷酷无情的负心汉,只为不负内心的热情与理想。

但另一方面,他尖锐刻薄、自私阴暗、孤僻怪异、负心冷漠的性格又令人厌恶,在这人世间的为人处世上,用一切恶毒的言语来形容他都不为过,他甚至不能算作一个普遍性的人。但不可否认,他是一位践行者,一位超越所有人的践行者,一位真正的只为不愧对自己而不顾一切的践行者。

人们总是习惯将生活笼统的概括为一成不变、刻板的样子,所以很多人活着的方式就变得格格不入,成了别人眼中不正经的样子,其实只是我们选择了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走了少有人走过的路而已,我们变得不刻板、不保守就成了一种生活上的罪过,我们对生活饱有理想的热情,却敌不过安常守故。虚幻的东西之所以虚幻,正是因为人们只愿意去想而不愿意去做,也就成了难能可贵,可往往当人们真去做的时候,又会遭到这生活固执、刻板的针对,受尽白眼。我们所有不一样的生活追求、生活方式,都成了异类,都要遭受不一样的待见。

这不被人理解、不被世俗所接纳的,大概就是孤独了吧,它既是我们对刻板生活的反抗也是对自我理想的追求。它非但不是罪过,反而是救赎,它是理想主义的解放,是身无长物的精神愉悦,是永义无反顾、永远在路上的享受,是一切不为人称道的赞歌!理想为伴,永不孤独!

生活有两种方式,顺从者的生活是刻板、臣服、奔波劳碌,反抗者的生活是孤独、寂静、不得安生。像内尔贝、柳芭、斯特里克兰,艺术家的追求是少不了孤独的,他们必然要枯萎在寻求艺术的孤独里。即便像毛姆这样有作品传世的文学家,也和他故事中描绘的主人公一样,终是要被埋葬在尘埃里的,与寻常人别无二致。而那更多的人只能于平凡岁月中黄沙漫身、无疾而终。说白了,人啊,其实都是一样的,庸庸碌碌一生也好,轰轰烈烈一生也好,终不过凡间一抔黄土。

死是必然会降临的,急不得也慢不了,它来时不由分说,去时也不加思索。世人皆在路上,不死便不能停,工作也好、家庭也罢,都不过是这路上一处停泊或小憩的地方。

寻常人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岁月里劳心劳力,子女家庭就是他牵绊的一生,只要不死,便只能奔波劳碌,与生老病死中挣扎,与寻常生活做斗争,一生排斥身无长物,却又不得不一无所有,忙忙碌碌走完这一生,临终时回顾,也还是茫然无措,终究是想不开看不透放不下。而那活着的人会继续维持生老病死、奔波劳碌的又一次循环,一次次陷入时间横流、生活沼泽而不能自拔。

我不想成为一个和所有人一样的不得不成为的那种称职的人,或是为人称道的丈夫、或是任劳任怨的职工,一生甘于奔波、甘于劳碌。我只追求精神愉悦,终其一生,做一个自己喜欢做的人,做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只为自己。

不被世俗所束缚、他人所裹挟,安贫乐道的活下去,不讨厌孤独,也不排斥身无长物。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