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自我意识,治愈敏感纠结

你是不是做事情三分钟热度,内心敏感,在意别人的眼光,成长环境受打压,脑子里各种想法难以统一,决定要去看书,工作,内心却在喊,看下手机,来杯咖啡,中午吃什么,各种想法之间相互拉扯,让你无法专注于眼前的事情,如果有这些情况,有可能是自我意识没有整合。

自我意识并非与生俱来的完整存在,而是大脑在漫长进化中发展出的协作系统。这套机制源自20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在狩猎的时候,面对生存和同伴的受伤,大脑会暂时冻结悲痛,优先处理眼前危机。形成最早的「工作 — 生活平衡」雏形,而现代社会的「猛兽」变成了职场压力与社交困境,但大脑的这种「分屏模式」依然有效。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会经历许多受伤时刻,比如家长的不认可、老师的批判、朋友没分寸的玩笑,这些经历会让我们产生‘我不够好’的痛苦记忆。若能在这些时刻获得正确指引并释放情绪,痛苦会转化为成长养料,推动人格的整合与成长,反之,为了迎合外界标准,我们会戴上‘得体’的人格面具,以确保自己能融入社会,获得认可,做“正确”的事,说得体的话,不敢再做自己,海马体会将曾经那些痛苦记忆打包封存,它们既不会消失,也无法释放,更加无法融入我们的意识,他们会逐渐形成一个子系统,时常以‘投射’影像的形式出现在日常生活中,提醒着我们,我是你的一部分,我在这里。就像努力融入群体却始终隔阂的你,它们也在渴望被认同。我们常因它们 “不合外界定义” 而再次压制,结果却是:想看书时被 “玩游戏” 的声音拉扯,继而陷入自我怀疑,内心敏感,脆弱,过度在意外界的评价,且误以为自己 “天生如此”。

自我整合的过程是将这些记忆碎片纳入意识的之中,允许他们存在,接纳他们,让自己的内心统一,能够生出更多笃定,更多的确信,让自己不再容易被外界干扰

我的具体步骤包含:觉察、命名、接纳  三个步骤

觉察与命名

我是无意中整合了自己的自我意识,那时候我甚至不知道这叫意识整合,三年多的自我疗愈,自我觉察,与梦境对话的过程,让我培养出了较敏锐的自我觉察能力,某天我发现一个内在批判我的声音,它说“再这么下去你要废掉,一点意义都没有” 就像往常无数次的批判一样,可意外的是这一次我竟然觉察到它不来自于我本身,像是一个独立的存在的个体,我像旁观者般听见这个声音,后来才知道这瞬间的抽离,正是心理学所说的『认知解离』。

我把它写下来,和它对话(自我对话)这是我当时能想到的与他交流的唯一方式,这是有效的。随着多次的交流我渐渐明白,它是那些曾经批判我的人,对我严格要求的人,是那些家长,老师,长辈,社会标准的集合体,我讨厌他们对我造成的伤害,远离他们,可是却不知不觉中在用他们要求我的方式对待自己,哪怕我已经离开了曾经伤害我的人,或者职场环境,但是情况依旧没有好转,因为我将其内化成了自己的一部分,甚至让它形成了一个衡量自己的标准,这个觉察是我疗愈路上飞跃的时刻。

之后为了方便,我给它命名,将它具象化,在他每次觉得我没有意义的时候我会要求它回答一个问题“说出今天我帮助了别人且没有得到回报的一件事”通常这个声音会戛然而止,紧随其后的是情绪的消散,之后我将它任命为元帅,守护我的内在世界不被负面情绪侵扰。

用这样的方法我整理出包括内在小孩在内的五个内在的声音,我知道他们来自哪里,比如无法安放的想象力,过度旺盛的好奇心,委屈的内在小孩,这些都是我因为外界规训压抑的部分,都是我在遵守要“成熟,听话,懂事,坚强”等标准时压抑的部分。

荣格说,我们的内在有很多面向,而我们有义务活出自己的每一个面向,所以我会在想象力策马奔腾的时候停下手里的事情,打开本子涂涂画画,用绘画来让他表达自己,在躁动不安的时候,带我的好奇心去不一样的地方玩一玩(他叫流儿)在被孤独感和恐惧感侵蚀的时候和“小孩”聊聊,带她去买儿童套餐,我意识到,我的身份只是一个行走在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中间的协调者,让意识的光照到隐藏的角落,接纳的开始即是整合的起点

接纳:

当我意识到元帅的耳提面命是出于对我潦倒一生的担忧,当我明白自我破坏者阻止我前进是害怕我重蹈被嘲笑的尴尬时,我才懂得这些内在声音不仅是为了保护我,更是渴望被我接纳,那之后我重新定义了属于我的“成功”

做完整的自己,而非完美的自己。尊重自己的感受,也重新修正了生活的方向,根据自己的喜好出发决定学什么,看什么书,要不要做某件事。根据自己的需求匹配外界的技能,给他们一个表达自己的语言。这契合荣格说的,个体化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当内在的每一个面向都被看见、被接纳,内心的争执渐渐平息,一种深邃的安心与喜悦油然而生。原来我的孤独是因为我将自己隐藏,我感到自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专注、更有耐心,仿佛刹那间世界变得开阔通透。这时我才真正理解:你与外界的关系,本质上是你与自己的关系。

我清楚生活的不可控性,并不期待一直保持喜悦状态,但是因为内在的整合,带给我一种深深的安稳,这种安稳将是我面对风雨的船锚,让我不再迷失。喜怒哀乐都是我们人类的本然天性,当他们自然流淌,生命力也将全完释放。

所有疗愈的本质,不过是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的黑暗。篇幅有限,有很多方法没法一次写完,如果大家有兴趣以后再介绍,记得,温和的对待自己,勇敢去做自己,无需追逐光明,当你面相阴影,光明自会释放。

解答几个常见问题:

1:是不是精神分裂

这与精神分裂的本质区别在于认知解离能力:我们能清醒觉察这些声音的『外来性』,就像看云识天气般保持主体性。哈佛正念中心研究显示,持续练习可增强前额叶对边缘系统的调控力,这一切是在意识的监控下完成,你知道他们来自哪里,有可追溯经历脉络,对话的展开根据自己的自主意识决定,你是唯一持有暂停键的人。但如果感觉不适请立刻停止,你的身体感受比任何理论都权威

2:如何交流

交流是以书写的形式,或者电脑/手机记录,你写下一句话,一个问题,等待脑子里浮现一个回答,如果没有感觉就不要强行去想象,那样没用,下次再试,最好的方法是感受到的时候直接问,比如胸口发闷,郁闷,焦躁,安静不下来,或者开心,也可以快乐的时候,问自己,为什么我此刻会有这样的感受,是什么触动了我,这个感觉想告诉我什么,想保护我什么,再根据脑子里浮现的回答写下去,如果没有回答就等待。

这种书写对话的本质是认知解离训练——通过将思维外化为文字,我们终于能像整理书架那样整理内心。《改善情绪的正念疗法》提到,当想法被客观呈现时,它对情绪的绑架力就下降50%

3:注意事项

诚实而平等的与自己交流。不欺骗,不打压,还不能接纳的时候以疏导和释放为主“我知道你存在,我感受到了,但是我现在还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也很害怕这样的情况,你可以给我建议吗”

4:认可

认可他们的存在,那本来就是你自己,只是一些被遗落的记忆碎片,要知道每个人都会有做错事的时候,无论当时的情况如何,一切都过去了,并且,有的对错,是需要你自己重新定义的

我分享的内容,是我自己的经历与感悟,很多时候我在书里没有找到的答案,却在自我探索中得到指引,这也让我越来越相信自己的内在,现在我是一个协调者,拥抱和接纳我的每一个面向,

学会聆听内在的声音,便如同握住一盏引路的灯 —— 它让我不再那么容易迷失于纷繁世界,无论你在寻求什么方法,最终都要回归自己的内在去寻找答案,这些方法也许不适用每一个人,但希望它能为你提供一些思路,用自己的内在喜好去嫁接外界的技能和方法,量体裁衣,这里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一名探索者的自白——愿我的足迹,成为你独行的参考,愿我们在各自的路上,各自发光

最后与大家分享《与内在对话》中的一段话:每个人都有独有的心理架构,唯有活出那个与生俱来的架构,才能发现身为人的意义为何。这就是个体化的过程,借由个体化的过程我们会发展出强大的安全感。我们会看见自身俱有的意念和价值,与从周遭世界和社会观点之间的差别,能够停止将自身视为不过是社会或一小圈子人群中的附属品,开始了解自己并不需要挣扎于成为像其他人一样,因为透过成为自己,我们就站在不容置疑的位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