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历史
龙湾村系濒海渔村, 8个村民小组(自然村)之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通用闽南语系雷州方言(黎话),认同祖先发源于福建莆田。族谱记载,先民多在明清时期自雷州、遂溪和东海岛等地迁徙定居下来,至今有120~600年历史不等,有王、陈、李、邓、彭、沈、谢、符、何等十多个姓氏。其中,人文历史最久远的龙舍村繁衍了26代,山内村24代;五固村则仅5代。龙湾人民世代洒汗在这片热土上,从事耕海渔捞、农业种植等生产活动,兴旺自己家园。
解放前,乡村生活极其艰辛,贫苦农民通常吃的是番薯拌粥水,食不饱腹;住的是夯土墙茅草屋,不遮蔽风雨。不少人因此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客死异乡;有些女孩则卖身为婢,受尽苦难;有的不及成年就溺亡海上……。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居环境面貌和农民生活质量极大提高,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不少农民住进了楼房,出行有汽车,享受美好生活。
数百年的繁衍生息,形成了具有浓郁海洋特色的乡土文化,薪火相传,从不间断。
遗存的残垣断壁
崇宗祀祖
兴建宗祠庙宇,修编族谱。村村建庙,供奉、祭祀神灵及列祖列宗。建成的祭祀建筑包括宗祠、公祠、白马庙(福主、灵冈、江庙)、土地庙,还有较大型的“东海岛龙泉寺”“民安龙舍雷祠三殿”“神公庙”“兴忠庙”“沈宙”等共30余座祭祀建筑。家家设置香案,供奉先祖。春节、清明、冬至等大型民间节庆举家祭拜,成亲、生子、入伙等重大盛事必行祭拜礼。每逢农历正月十七祭祀白马神;正月十五祭祀雷祠三殿;三月二十二祭祀妈祖,举办盛大的“妈祖诞”巡游活动;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或起基动土等仪式例行祭拜土地公……。
山内村陈氏宗祠
北园村符氏宗祠
龙泉寺
龙舍村雷祠殿
龙佃村灵冈庙
温窖村兴忠庙
龙舍村土地庙
北域村境邦庙
兴学办教
旧时,公共田产归宗祠支配,批租收入用于管理宗祠以及公共福利、资助学生读书和学校办学经费等,称“蒸尝田”。比如,创办于抗战时期1938年冬的“英才学校”,是龙湾地区最早的一间乡村学校,其办学经费来源就是“蒸尝田”。如今的英才学校早已走出了狭小的宗祠空间,发展成为一间占地面积1公倾的“市级文明学校”。现有3所小学,分别是英才小学、龙光小学和新明小学,在校老师20余人,学生200人。具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人才辈出。
山内村英才小学
龙舍村龙光小学
北域村新明小学
革命传统
龙舍、北园、山内、安乐四个村庄的民居彼此相邻相联,旧时,周围村民称之“四邻村”或“四联村”。1939年7月,山内村农民陈光爵、陈元寿,北园村符连金、符连光,龙舍村王仕生共五人,在英才小学由王玉颜、谢国美吸收入党。同时,成立四联村党小组,同年冬改为党支部,是东海岛早期仅有的三个农村党组织之一(其余为西山村、调文村)。在革命斗争时期,四联村的优秀儿女,历尽艰辛困苦,前仆后继,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建立了不朽功勋。涌现了王玉武、陈光爵、陈元寿等一批革命先烈,四联村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过重大贡献和牺牲。解放后,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定为革命老区村庄。
文化活动
村村建有文化楼(戏台),逢春节、妈祖诞等盛大节庆,邀请雷剧团驻村表演。最近时兴外嫁女回娘家或兄弟姐妹大团圆等活动,年青人自发组织编导和表演文艺节目,活跃农村文化氛围。
五固村文化楼落成庆典文艺演出(2019年)
北域村兄弟姐妹联欢活动(2018年)
北园村青年自导自演文艺节目(2018年)
民俗年例。年例是雷州半岛的传统民俗,依例年年举办。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文化巡游、祭祀、文艺表演等活动。各村年例农历日子分别是:正月十七五固村,三月二十二龙舍、山内、土相、安乐、龙佃等村,十月初三北域、温窖村。
山内村妈祖诞巡游队伍(2016年)
龙舍村妈祖诞巡游队伍(2019年)
龙舍、山内和温窖等村的妇女,自发组织舞队,坚持排练。龙舍村舞队多次代表龙湾村参加开发区和民安街道广场舞表演比赛,还经常受邀外出表演,展现了龙湾妇女新风貌。
龙舍村女子舞队
还建有蓝球场、乒乓球台、健身器械、村民公园和文化长廊等体育文化设施,不断提高农民的体质和文化素质。
温窖村篮球场
人居环境
随着“新农村建设”“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厕所革命”等一系列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的持续推进,完成了村道巷道硬化、路灯亮化、排污管道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农村卫生环境整治,农村面貌发生巨大改变,变得更加美丽宜居。
远处是山内村农民公园
温窖村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