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黄执中:改变的正确模式
改变自己的错误模式:
我想靠着做什么事(do)→来得到什么东西(have)→成为什么样的人(be)
问题在于:你做到了,拥有了,也不一定能成为你想要变成的那个人。
比如:一个内向的胖子想瘦下来,有个马甲线,然后变成为看起来自信有魅力的人。但可能她有了马甲线之后,也只变成了内向的瘦子。而当她发现自己无法实现目标,就会丧失继续努力的动力。
改变自己的正确模式:
成为什么样的人(be)→我想靠着做什么事(do)→来得到什么东西(have)
人改变了,需求改变了,行为自然会改变。
比如:一个想成为将军的士兵,在遇到问题时,会主动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是我的长官会思考什么,会做些什么。
先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自信有魅力的人,然后思考这样的人会做些什么事,比如这些人会热爱运动、有很多朋友、穿漂亮衣服出去玩,而不是老宅在家里。
用你所拥有的东西来定义你的方式是非常危险的。
比如:如果你自信是因为终于瘦下来了,之后万一复胖了,那你的自信也会烟消云散。
想要改变,不要急着问“我要做什么”,第一步是要问“我真正想成为的是个什么样的人”。
52)胡渐彪:行为改,变的阶段性
自我改变的五个阶段:
1、潜意识阶段:没有感受到问题,没打算改变
2、意识阶段:发现问题,想要改变
3、准备阶段:开始了解步骤,让自己建立足够的心理准备
4、行动阶段
5、保持阶段
常见错误:在意识阶段之后,跨过准备阶段,直接进入行动阶段。
错误原因:意识刚形成时,最有行动冲动,但也是心态最脆弱的时候。一旦在这个阶段遇上阻力,很容易因受打击而放弃。
正确方式:从意识阶段,进入准备阶段,思考改变究竟有多难,意识到这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
比如:发现自己要减肥,然后思考减肥有多难,比如改变饮食会对自己的生活造成怎样的不适应……
很多失败往往是因为预期太高。降低心理预期是行为改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要重视自己的成功率,而不是改变幅度。
比如:与其一想减肥就定下每天运动半小时的目标,倒不如先定个每天吃饭前先喝一杯水的小目标,等实现之后再进一步做出改变。
53)邱晨:自律是结果不是原因
自律和拖延症都是行为的结果,而不是行为的原因。
遇到不想做的事,人就会拖延,显得有“拖延症”,而不是因为有“拖延症”。
遇到想做的事,人就会立马去做积极完成,显得“自律”,而不是因为“自律”。
自制力的有与无其实取决于当事人做成某件事的动力够不够大。
比如:一般人不是因为缺乏自律,而无法保持身材,而是内心深处对身材这件事并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在乎。
胡渐彪天天上健身房,不是因为他特别自律(在其它地方也有散漫的一面),而是因为他对身材这事有审美乐趣。
54)黄执中:假愿望和真问题
当人们决定做一件事时,真正起到作用的不是你能不能更严厉的要求自己,而是能不能让自己真的想做这件事。
不要轻易相信人们口中所说的“想要的是什么”,因为人真正想要的,人自己往往不知道,甚至会创造一个假愿望来逃避真问题。内心真正脆弱敏感的部分往往会被假相层层包裹,需要反复挖掘。
比如:
-我想戒烟,可是一直戒不掉。
-这位先生,你为什么想戒烟呢?
-因为我觉得抽烟不健康。
-那这位先生,为什么你会那么在意健康呢?毕竟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不太健康的习惯,对不对。这很正常啊。
-(想了一下)因为我也人到中年了,就难免要关心起自己的健康了。
-这位先生,不好意思,我还是想请您跟我一起继续往下问。想知道具体是什么让您产生了健康实在很重要的感觉。是不是有什么事让你觉得自己的年纪实在不小了呢。
-(进入认真思考)黄老师啊,因为我之前第二个孩子出生了,我开始觉得自己的身体不再只是自己的,而是整个家庭的。而我常常会害怕,我一不小心倒下了,那我的老婆一个人带着两个小孩该怎么办呢?
“说三次 No”原则:当你问对方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的时候,你要说3次“no,这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你再想一想”。
55)周玄毅:重要第三方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对自己的判断都不完全是从自己出发,更多是从别人的角度出发的。当你在评判自己处在什么样的状态时,都会习惯性地在周围寻找一个重要的人,用他们的来自己打分、用他们的行为来纠正自己的行为。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重要第三方的一句话而想要改变,但中途又因为重要第三方态度的转变而放弃改变。
比如:
朋友对你说“你太胖了”→减肥→“你最近减了挺多的,真厉害”→得到满足,放弃减肥
意识到重要第三方的存在和对自己的影响,然后问一问:我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56)周玄毅:目标感知错位
减肥不是为了减轻体重,而是过一种能够让你减轻体重的生活。
努力学习不是为了得高分,而是要成为一个能够得高分的学生。
目标是一种状态,而不是指标。
比如:
立体的状态:过一种富有的生活,没有经济压力,能够享受财务自由、有安全感、不用刻意去讨好别人。
被窄化的指标:年薪百万
57)邱晨:励志故事的假象
1、佛像型故事:戏剧性强,让你感觉“太了不起了”,但对生活没有实际性帮助。
成功人士的坚持和关注,可能只是结果,而并非原因。
比如:老僵尸坚持辩论,是因为辩论是他们的舒适圈,他们一直是这个领域的赢家,坚持下来并没有难度。
2、真正能激励你的故事往往会让你觉得这里面的主角很普遍、有缺点、跟自己差不多。
圣人无名,神人无功。那些真正对你有帮助的人或故事,你反而是不会崇拜它的。
正确的坚持方式:不要在一个付出成本过高的领域去坚持、去吃苦,应该先找到自己的舒适圈,然后在那个圈子里用比较低的成本维持比较长时间的坚持。
58)马薇薇:自我妨碍心理
害怕成功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压力、让我们面对更大的挑战。
害怕尽全力,因为无法面对“自己努力了,还是失败”的情境,宁愿自我欺骗“我失败只是因为我没有努力”
害怕自己真的瘦了,别人会看到自己其它的缺点。
很多人并不会拼劲全力去争取最好的结果,越靠近成功时,人越容易干扰自己的表现。
学会觉察自己的自我妨碍心理。
59)马薇薇:语言的暗示
一件事人怎么称呼它,就怎么思考它。
比如:“管住嘴,迈开腿”暗示了减肥时的饮食是一种被管住的状态,让吃饭这事儿变得被限制、是需要人忍耐的。
但如果换种说法,比如把“吃得更少”变成“吃得更好”,暗示减肥时的饮食也可以很精致,对自己更好。
60)胡渐彪:愉悦驱动代替恐惧驱动
自我要求时,尽量使用愉悦驱动,而不是恐惧驱动。
错误方式:当希望对方改变时,常使用负面思考去恐吓对方。
错误原因:能恐吓到人的往往是那些还没发生的事,那么一个人的努力就是为了避免这件事的发生,那么他的行为就属于没有反馈/避免出现反馈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会觉得疲乏。
比如:劝人戒烟:哎呀,你这样抽烟下去,到时候得肺癌怎么办呢?
对人减肥:哎呀,你别再胖了,再胖下去就找不到老婆啦。
正确方式:引导对方思考行为的好处。
心理学测试发现愉悦驱动比恐惧驱动的效果更佳、更持久。
主要原因:每一次行为都有正向的反馈。达到的目标越多,累积到的成就感越大。每一次努力都会因为得到正向反馈而增强。
比如:劝人戒烟:只要戒烟,你每个月就可以省更多的钱,衣服也不会每天都臭熏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