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石,是家乡的一种带花纹的石头,硬度较大,应该属于花岗石之类的吧。八十年代,有一段时间被用来作为磨健身球的材料,于是,附近几个村子里又多了一种挣钱的门路。
磨健身球,需要把这种石料破成毛坯,再送到磨球厂打磨。如果这事放在现在,就简单多了,大石条放进机器,切石头就像钝刀切豆腐一样,只要设计好尺寸就行了。但是八十年代的农村,还是一个手工劳动的年代,打磨坯料就只能靠手工打制了,在家乡就叫“打花石”。
磨球厂刚刚收购花石坯料的时候,整个东山上这种花石随处可见,在地头、荒野、地堑上,可以直接用八磅大锤破开,再用小锤根据形状打去棱角,形成一个成人拳头大小的粗糙的石球坯子,积累到一定数量,只等石球厂来收购了。
诸多打石球的人当中,父亲和大哥就是其中的两员。每天天刚刚亮,父亲就和大哥匆匆吃完早饭,准备好钢钎、八磅锤、手锤、钻头等工具,带着干粮,马扎子,推着独轮车,就到东山去了,这一去就是一天的时间。打花石,听起来很简单的事,但这是又苦又累的力气活,除了用大锤破石头,就是手锤不停的敲打石块,要消耗极大的体力。早就是风吹日晒,秋冬季北风呼号,寒风灌进衣服里,冰冷刺骨,夏天里大日头炙烤着,虽然戴着斗笠,但是脸上胳膊上仍然会感受到火辣辣的疼。
虽然苦点,但是做这个活的很多,有时候偶尔周末母亲打发我去给父亲大哥送中午饭,到了山上,到处是叮叮当当声音。到了下午,从山腰上望望村子,炊烟袅袅的时候,这些打花石的就知道该收拾工具回家了。
等打好石坯料攒到一定数量,被磨球厂收购后,攥着薄薄的一摞纸币,干活时代苦累就被忘到了爪哇国。大部分拿出来做大哥娶媳妇的资金,然后家里生活也会改善了,咸鱼咸螃不用说了,猪肉也会奢侈的可以多吃几次。
磨球厂就在邻村,也给很多年轻人提供了打工的机会,姐姐就是其中一位。听姐姐将,石球坯料先进行一次粗磨,将坯料上的小棱角磨掉,然后进行细磨,形成一个光滑标准的石球,再进行抛光,使之光亮圆润,最后还要放在大锅里放水煮开,趁热打蜡,这样一个健身球就做好了,可惜我一直没能去现场看看。看来这磨石球的上游和中游产业我家都参与了,只是缺乏“销售人才”了。
磨好的石球要卖到上海南京这样的大城市,听说一般被退休的老年人买去了,一对健身球3.6元,够我一个学期的书费了。后来,不知怎么回事,磨球厂没有了销路,打花石磨石球就成了历史,大哥的小石匠生涯结束了,转行做了看起来比较体面的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