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说“祭祀”

【日更047】
清明节来了,又有很多人会赶在这一天回到老家扫墓、祭祀,以此寄托心中对于先人的哀思。

自从国家把清明节定为“法定节假日”以来,这个历史悠久的习俗又重新被现代中国人重视起来,看起来这像是一件好事,让国人重新培养起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而我却曾一度认为像“祭祀”这样的事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在长达两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我们民族一直都非常看重“死亡”这件人生大事,所以才有了关于葬礼的种种繁文缛节和关于不同亲属逝世后“守孝”时不同规格的严格规定。甚至在长辈过世好几年之后,亲属依然要坚持守孝,不能回归正常的生活,比如民间就一直有“为父母守丧三年”的说法。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些当时的“规定”当然不必再坚持一成不变,所以改为一年一度的祭祀,然而,这些行为真的有什么实际的作用吗?

由于学校的教育,我们从小深受“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影响,于是只相信“物质决定意识”这一类说法,对虚无缥缈的东西毫不在意。所以我一度认为:真正的“孝敬”只有在长辈活着的时候才有意义。当他们还健在,晚辈为表孝敬之情可以为他们多做一些事,不管是在物质方面还是在精神方面,等到他们有朝一日离开了这个世界,那不管晚辈们做得再多,事实上他们也完全体会不到了。

因此我尤其反感那些在长辈们最后的岁月里从来不愿登门多看望一眼的晚辈们,却在他们过世之后特意大操大办,以此显示自己的“孝心”。事实上,这里面暗含着我们民族性格里一直带有的“喜欢搞形式主义”的特征。

那些对于长辈生前从未尽孝,死后却刻意把葬礼搞得无比隆重的人,真的是因为出于悲痛的悼念之情吗,我不惮以小人之心揣测,恐怕更多的是要做给活着的人看吧。

用这种眼光来看待“祭祀”行为,又何尝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呢?后人做的一切逝者都已全无所知,之所以这么做,无非就是求得自己的心之所安罢了。于是,最应该做的,反而是在他们生前尽量满足他们的心意,给他们的晚年生活留下更多美好的记忆,至少那时,他们还能够知觉。

但随着年龄渐长,我慢慢发现自己先前的偏狭,虽然本质上来说每一天都与历史上的任何一天并没有什么真正的不同,然而人类终究是需要“仪式感”的,何况在很多时候,某些看起来多余的“形式”本身就是“内容”。

我们为什么要庆祝新年?我们在选择信仰某种宗教时为什么需要经过一些特定的流程?我们为什么要举行婚礼仪式?说到底,其实都是因为人本来就是离不开“仪式感”的动物。同样,完全取消一切“形式主义”,恐怕最终只会让生活变得更糟。

虽然清明节的祭祀活动对于整个民族来说也许是不可或缺的,就像其它节假日的固定活动一样,它们的存在也必然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但我还是觉得“尽孝要趁早”,至少,趁一切都还来得及。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关键词:清明、扫墓祭祖、风俗 每年4月5日前后的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
    擦亮星阅读 605评论 0 3
  • ============================ 紫老师教作文 作文,从来不是什么难事~ 生活中,处...
    阿紫老师阅读 744评论 0 10
  • 攀比貌似不可避免。在装逼界攀比几乎必然要扯出鄙视(关键词在装逼界...) 最常见的场景是A引以为豪的人/事/物在B...
    原始人菜谱阅读 736评论 0 0
  • 这个旧灯罩很大,是碗型的,大口径直径38cm周长117cm,小口径才灯泡顶那么大点。 对于我这样爱废物改造再利用的...
    温迪画画阅读 769评论 4 6
  • 58~修名酱 1.读 《月亮与六便士》 2.观 《虞美人盛开的山坡》 《起风了》 《三傻大闹宝莱坞》这么经典的电影...
    名夏有余音阅读 19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