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有很多有钱人,自己明明有一双眼睛,但自己是不读书的,他们是雇别人来读书给自己听。从今往后,我就是您身边的这个读书人,读书是一件很苦的事,所以我的口号是:死磕自己,愉悦大家。”
自从《罗辑思维》大火,上面这段罗胖独白,就为很多知识型大V指了一条粉丝变现路:努力成为普通人身边的人生导师。于是,在罗胖之后,肉眼可见的涌现出了一大批“干货”大V ,开始利用“知识收费”。
提问收费,回答赚钱;你的标签配上人生经验很值钱。
人们乐衷于掏腰包给大V,希望被智者指导人生,但如果知识付费,本身就是一场资本设下的骗局呢?
1.知识付费,到底是为知识买单,还是为粉丝经济献礼?
号称是“直接找到专家,获取知识经验”的分答,其中拥有大多参与者的,都是网红、名人。而针对这些人所提的问题,似乎和“知识”并不沾边。
王思聪的分答粉丝10万,妥妥的分答头号大V,他的标签是普思资本创始人,而分答主页,对他所从事行业提问的几乎没有,取而代之的是对他的八卦和隐私窥探,提问初始价格不低,3000元一次。
王思聪的每一个回答,付费听的人都上万,而听众获取的也根本不知识,是一次过瘾的猎奇。而这场猎奇,才一块钱,人人付的起。你的好奇可以通过低廉的价格满足,这场知识盛宴,不过是一次利益交换。
你被满足了好奇心,而他们满足了口袋。
聚集中国中产精英的问答平台——知乎,16年新开的知乎live,也积极帮助大V进行知识变现。一场live的价格从1.99到99不等,拿一场2016年,1.6万人参加的live举例,一场live时间在2小时左右,入场价格九块九,时薪是8万。恐怕除了开知乎live,没有哪儿有这么高时薪的前端工程师了。
不管是分答还是知乎,所有知识变现的个人,都需要经历“走红”、成为“大V”、最终坐拥几万粉丝的过程。大多知识网红,都拥有自己的自媒体和公众号,他们不只在一个平台进行“知识收费”。需要有扩大知名度,需要不停出来刷脸。他们的名声是出于粉丝对他们的喜爱和认可。大部分大V 还放出私人微信号,粉丝可以可以通过上课,加他们的微信,甚至在微信群里互动,曾经高高在上的大V,忽然降临朋友圈,这场社交来的太便宜了。以你的弱小身份,正常情况大V们肯定不会对你的联系方式感兴趣,可自从听了他们的课,你都能很自
豪的和朋友说,“我有那个谁谁谁的微信啊!”
太厉害了,一场课,你收获的是不是知识完全不重要,但你有大V 的微信了!你轻松买到了一次可以炫耀的社交。
2.也不是要真的要学习,大家喜欢体验学习,增加谈资。一句话:醍醐灌顶,转头就忘。
坦白说,知识付费,根本不是什么新鲜词,自古就有:“自行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去孔子那儿读书,还要交十块腊肉呢。上学读书,请老师补课,都要交学费,教育本来就是付费资源。但自从套上了互联网思维,我们便开始对知识付费的真实性存疑。
互联网的“知识付费”和去上学的付费不一样。
前者是付费买课,你买了100节,只听了十分之一,没有人会监督你是不是听完、有没有学好。后者给你资历,给你设门槛,要考试,不学毕不了业。最终能去名校的是少数,说明学生时代大部分人就对“学习知识”并不那么上心。但当我们走向职场,才彻底意识到自己是“差劲生”这件事有多可怕。
发现与大神的差距,发现自己什么都拿不出手,于是捶胸顿足悔不当初,为什么做学生的时候没好好读书!能不能学到真实有用的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在学”。有句鸡汤说,“never too old to learn”,于是,下班上班的地铁上,你非常有仪式感的打开了app,塞上耳机开始接受教育,你享受这花钱购买的学习体验感。
“一小时建立XXX”、“一周学会XXX”、“快速改变XXX”,时间太短,要学的太多,你看到这样一连串励志标题,像是看见命运放下的长绳,你拼命花钱了攥紧。
在通往捷径的路上,你想不劳而获的轻松得到人家几十年的心得。
打开得到app,首页聚集了所有商业、计算机、艺术领域的大咖:
闭上眼睛想想,你看过的多少课程,还能回忆的一星半点;有多少让你自律、自控的话,你听完了真的去做了;大V教过你多少扫除拖延症的办法,你当时拍脑袋叫绝,事后又忘的一干二净了呢?“很多真正需要学习的知识,更像是上课,是要付出努力和汗水的,是反人性的。”而买大V的课程太容易了,一场知识营销,诱惑力非常,但又有多少轻松听到的“经验”,能真正让你改变人生轨迹的呢?有句俗话说,“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不劳而获的知识,能给你带来什么呢?
3.你认为的买课,不过是在缓解焦虑。缺乏,是我们焦虑的来源,持续的焦虑只能靠幻想消减。
在众多知识付费平台未变现之前,笔者听过很多网易公开课的内容,尤其喜欢听浓缩了精华的TED演讲。下载了满满64G的公开课,最后真正打开听的,不到十分之一。
比起学知识,我们更喜欢屯知识。打开app,我们像松鼠,屯了一大堆根本就没点进去过的课程。
焦虑感,是迫使我们点进去付费、购买的幕后黑手。
听不听是一回事,买不买是另一回事,买了,焦虑感就消除了。
大多课程都不是专业领域的“干货”,而是一些很浅显的方法论。“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如何让自己内心变得强大?”“高效能人士的自我修炼?”、“怎样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他们像是学生时代,不停给你灌鸡汤的班主任,不断告诉你,学习的重要性,如何学习;换着办法的给你打鸡血,教你快速成才。而正在焦灼的你,正在急于成熟成长的你,恨不得给自己揠苗,一晚上获取三头六臂的技能。
年轻人的焦灼和冲动,正脸迎上这场打着“学习知识”为名义的营销,全军覆没。
就好像一个渴望健康的老人,在保健品面前丧失理智。
当代的年轻人,在焦虑和巨大的不安全感面前,依靠知识付费的大v课程,消减碌碌无为的焦虑感。仿佛听了一场live,就能获取一身硬技,什么快速达到、七天速成,你以为听了就真的成了和大v一样自律智慧的人。
这是明明是一场营销,而你屡屡中招。
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学,乞求完美是最大的原罪。
他们知道年轻人想要什么。看看房价,看看浮躁的社会。在打着“知识”收费的大V 眼里,你或许只是等着被红利收割的韭菜。
从《人性的弱点》到羊皮卷,十几年前就卖到各大书店的励志丛书,曾经被人们捧起来至若圣宝。
现在时代变了,互联网时代来了,但人们的焦虑和对自身的期待并没有减少。一次次的风口,一次次内心的激荡,上一次是创业热潮,这一次是知识变现。
下一波不知道在哪,也不知道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