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就听到一个说法,要想在一个领域有所发展,必须要深耕,号称一英里升一厘米宽。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实际生活和工作学习过程当中要做到,我还是走了一些弯路。
就拿学习的这件事情来说,之前给自己定的学习目标大多数是以数量衡量,在2019年读了100本书左右,就认知水平来说有所提高,但同时也给我带来了很多的烦扰,原因是这些所学到的东西没有融会贯通,没有和自己以往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成为漂浮在空中的东西,没有带来更多的能量,而是消耗了更多的储存,脑子就像灌了浆糊一样。直到最近被高人指点,知识越多越反动。学习的能力不在于你是否有多开放,对外部的事情有多好奇,也在于更多的连续于自己的实践,,勇于把学到的东西实践,实践重于理论,所以我现在也调整一下,放慢了读书的节奏,放慢了学习的速度,把对数量的追求,变成更多的对质量的追求。不求多,但求精。
我发现这样做了以后有非常舒服的感觉,,,就是能把所学到的各种知识之间的,底层的逻辑底层的关系都打通,,,而且能把所学的东西和生活工作相关联,很通透的感觉,让人很舒服。
结合自己的情况,是多少还是快慢更合适呢?根据自己的情况,用你最舒服的方式。
另外一点体会是关于所读的书,我们选择什么书来读?有些书让我们读起来有一股畅快淋漓的感觉,然后我们形成强烈的共鸣,这样的书读一读有利于梳理自己,利用作者的观点梳理自己的知识方法论会挺好的;这类书我也是可以推荐做一些阅读的,它可以占我们整个学习量的1/3。
另一类书,大的好奇,为什么?会有这样子的观点或者这个角度。这样子的书能够帮助我们打开眼界,提高我们的认知的范围和角度,层次。这样子的书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可以挣到我们学习量的另外1/3。
还有一类书是我们在学习,在我们工作当中必须要掌握的一些应知应会的东西。,,这类书上是我们必须要学会掌握,而且运用上面的这些知识和内容的。这占了我们最后的1/3的学习量。
1/3是我们能引起共鸣的1/3是引起我们好奇开眼界的,还有1/3是我们应知应会的。读这类书这样子的分配的量就可以了。
关于选书和学习的内容,我们一般有两个维度,第1个维度是可读性,第2个维度是知识含量比较干货量,,一本好的书,既有足够的干货,也有非常棒的可读性,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作者都能做到,,而每个读者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可读性和干货量之间的平衡,
让一名大学生,来读带拼音的绘本,那就没必要了,
而关于所选的书的深度,可读性,我的看法是,那些晦涩难懂的,翻了一页就想睡觉,这样子的书现在不要读,,因为你和他的缘分还没有到,不如选择可读性更强一点的,说的更直白一些,你更容易理解的,大部头的书看起来纵然很牛逼,但读书是读给自己看的,就像穿鞋一样,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你要等到未来的某一天,你觉得自己,更深入的理解了以后,再读一些道不同的书,再回过头来读这些书是非常棒的。
所以读书也要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做到人与书之间的匹配,适度的挑战激发兴趣,这是一种最好的境界,就像喝酒的微醺,会让人兴奋,也不会伤及身体,这是一种多么棒的体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