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搬家,翻出来了一箱日书,随手拿起几本拍了拍,抖落了藏在泛黄书页里的一段少年时光。
小的时候爸妈工作忙,放学后的时间多是我自己在家。奉母亲的指令,我每日在姥爷家吃过午饭后,都要老老实实回家睡午觉。可精力旺盛机敏好学的我哪里需要什么午觉。在漫长的午休时间里,我琢磨出了很多新技能,比如和自己下棋(居然左右手互有胜负)、与邻家腊肠隔墙对汪(我承认输多赢少),还有攀墙爬壁等等等等,时日一长就连刀枪棍棒我都耍的有模有样,一时间也算是名震四邻了。后来终于玩的乏了,百元无聊赖的我就町上了书橱里排着的那几排书。我清晰的记得,那是四年级的一个中午,当我垫着一厚厚的《当代小学生》拿下了那本连封皮都没有的盗版《天龙八部》后,我知道,我拿到了进入新世界的钥匙。
从悲情的英雄乔峰到多情浪子李寻对从刚猛霸道的降龙十八掌到阴狠毒辣的化骨绵掌,从金庸的《笑江湖》到古龙的《多情剑客无情剑》既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也有“风花雪月,媒舞霓裳”。这片精采彩绝伦的江湖极大开拓了我的视野,也占据了我数年间的绝大部分课余时间。时而幻想有一日我也能手握三尺青锋,荡尽天下不平;时而臆想自己身负血海深仇,忍辱负重只待一朝神功大成。渐渐地,自娱自乐已不能抒发我的满腔热血,我就把所有主王人公按朝代先后和武功高低排个一二三四五,再添油加醋如数家珍的讲给同学听。什么吸星大法源自北真神功、一阳指实为低配版六脉神剑,原著上任我行是从仙人掌上掉下来摔死的,诸如此类。这副模范老学究的做派竟也吸引引了几个固定的小粉,极大满足了我少时的虚荣心。只可惜当时没有微博知乎公众号,不然我也是从事过自媒体的人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课余的时间越来越少,知道的东西越来越多,慢慢的金庸古龙梁羽生的书也被我逐本放回了书架,但那个江湖却像一幅画在脑海里意发明断了起来。时常在恍然间,对那些热热同闹的江湖儿女多了点不一样的理解。似乎有些理解乔峰为什么放弃了南院大王不做却选择断新自尽于雁门关外,似乎有些明白韦小宝躲在通吃島多年后却仍会因为一声“小桂子”而热泪盈眶,也似乎听到了张三丰最终看到郭襄遗书时发出的那声横跨百年的怅然叹息。
刀光剑影下藏着多少心斗角尔虞我诈,浩荡江湖里又包含多少家国大义和一在情深。走走停停,那段少年时光已然一去不返;跌趺撞撞,那波澜起伏的江湖里却多了一个小小少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