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吃饱穿暖是大多数人最大的愿望,而现在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跟着上一辈人生活的我们,时不时地被这样的思想教训着。
“我们那辈的人啊,吃苦吃的太多,你们身在福中不知福”。每次听到这样的句子,我都会觉得很愤怒,处在各个时期,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身份,都有自己的使命,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处理得好,自然欢喜;处理不好,也不要怨天尤人。
上一辈的人太会抱怨,传染到我们了,以至我们遇到点事,动不动就唉声叹气,搞得怨声载道,民不聊生。(皮一下很开心)
当然,我打心底里承认,我们的确生活条件有很大改善,吃饱穿暖成为了我们的基本需求。
这几天一直在刷微信公众号,看着别人投稿赚钱,自己也跃跃欲试,甚至还可以开个私人公号。不过写作嘛,并不是说你开个公号就成大佬了,就会有很多点击量。投了几篇出去都没有回音,这几天看到大家都是出于热爱而写作,我惭愧:是不是我目的不纯啊。
今天很痛苦,明天很痛苦,后天很美好,但大多数人死在了明天晚上。
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可以写自己文字的平台,我自然不会轻易放弃。写作真是一个很神奇的事情,明明有很多观点,却无法成文。所以啊,能说出来的事情都不算让人费脑筋的事情,那不能用文字清晰表达的事就更加不能算是烦恼了。
不要把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贴上一个烦恼的标签,贴久了,真的就会把它当烦恼,然后烦恼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多,压力越大,会压迫大脑,最后活脱脱从活泼变成了不善言辞。
最近看的一部生活片,里面提出了一个观点说,精英人士可以二婚。一个长期生活在国外的小女孩,对她爸妈离婚是这样看的,两个人由于感情选择到一起过日子,没了就和平分手,互不干扰,这很正常。
不得不佩服,国外的婚姻观念肯定区别于国内,不过我也没想到,一个被中国人如此重视,一辈子只有唯一一次的仪式,外国人居然这么看得这么开,说离就离?
国外的教育观念和中国也是天差地别。外国主张自主学习,中国则是雷打不动的灌输试学习。讲真,我更喜欢外国的学习方式,外国更注重挖掘个性,所以即使确实对读书不感兴趣,他们也会想方设法,培养你的兴趣爱好,让你有一技之长。
中国的父母只想让自己的孩子读完大学,再考研,考博,学历越高越好,最后再考个公务员就更好了,或者就在学校教书当教授。安安稳稳的铁饭碗,估计是每个父母对后代抱有的期望。
有句很流行的话“我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三个字”,这是在有信心做好一件事说的话。处于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不可能”三个字常常被许多人挂在嘴边。发自内心的自我否定,会给自己无形中巨大的压力,这是对现实的逃避,是在被证明自己做不到之前,给自己找的心理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