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历史各位看官自己查书便可,不必浪费时间。
针灸的使用比中药早了约一千年,从古到今,针灸在施治上有几个大原则。
一、针灸的使用时机
重病、失血过多、行完房事后,运动过后、大汗后、喝酒后、体力不够,不下针。总之气血虚弱,元气大虚慎针!
台湾针灸大家周左宇提出“六情不针”,
①过分疲劳者(累)
②与人争论或殴打以后,情绪不正常者(气)
③腹中饥饿未进食者(饥)
④餐后未超过半小时者(饱)
⑤洞房花烛者(喜)
⑥运动后,未经休息一小时以上者(劳)
一般热症、当感冒发烧、汗多的地方、眼睛阴部、病人有痔疮这些实热症不灸。
二、灸就是“久”下加一个“火”字。用灸时就必须用艾绒,艾有一个特性,就是向下,艾会自己去找水,找到水以后烟就往上升。如果部队要找水,就将艾草摊在土里烧,这时叫人到各处去看看,看到地上有烟冒出来的地方,那个地方下面就有水。
为什么要灸?当针力不足的地方,我们就会用到灸,气血大虚时,可用灸的方式处理。
三、针具名:
《黄帝内经》有九针:即镵(音蝉)针、员针、鍉(音迪)针、锋针、铍(音披)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灵枢·官针》:“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
四、几种灸法
隔姜灸:切一片硬币大小的生姜,先戳几个洞,拿艾绒捏成金字塔状,再将它放在生姜上面,这样一个单位叫“一壮”。
在灸的时候,这个生姜片不用换。烧到感觉温热,不用烧到很烫就换一壮,在旁边放一个水盆,未烧完的艾就丢到水里熄灭掉。
灸的时候,灸单数不灸双数,艾为纯阳,取阳数。
若灸后起了水泡,就从皮肤旁边用消毒过的针刺一个小洞,把水慢按排出来。不要把皮肤撕掉免得造成疤痕,洒上一些硫磺粉及大黄粉就可以了。
不论是什么病,灸膏肓穴灸百壮,无所不疗。
隔盐灸 :用盐巴填满神阙穴(就是肚脐),再放艾绒上去灸。
先将盐炒熟,精盐不能用,要用青盐,等盐变温一点了,凉了,再倒在神阙穴上。病人下利时不管是寒利或热利(只要是食物没有消化就是寒,热利的话味道会很臭),灸神阙就可以了。
隔蒜灸 :因蒜是白色的,辛辣色白,入肺,治肺的问题。
疱疹、腰蛇。长这样一圈,在疱疹的头尾隔姜去灸他,它就不会再蔓延了,慢慢就结痂缩小。
配合吃全蝎粉,把蝎子烧烤成金黄色,然后打粉,可以放到胶囊里面去。
针灸禁忌歌诀:“针而勿灸灸勿针,针经为此常叮咛。庸医针灸一齐施,徒施患者炮烙刑。”
米粒灸 :把一点点的艾绒,捏成像米粒一样大、用凡士林先涂在欲灸的穴道上,将它放在上面灸。治疗如鼻窦炎 、鸡眼 ,我们用香来点,灸三个、五个,就看病有多深,灸的大原则:痛灸到不痛止,不痛灸到痛止。
五、针灸的急救法
当病人发生昏迷,可能是心脏病、中风、溺水,不管是什么原因,第一个先针“人中”,下针时,针要斜刺往上,若没有针在手上,掐人中。
若仍未醒,第二个就是“十宣”放血。在十只手指头的指尖放血。
若仍未醒,再将脚的十个趾头尖放血。
若还没醒,就再下“涌泉”穴。
若还不醒,就在“百会”放血。“百会穴”一般是放血用。我们不下针。当病人整个脸都是呈现红色时,就是刚中风,就在百会放血。 放血时,让病人躺下头靠着床沿往下垂,在百会放血后,病人会感到一阵清凉,凉到嘴巴,就可以讲话,凉到手脚,手脚就可以活动了。
六、 经穴分类名
募穴:指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一些特定穴位。五脏、心包络及六腑各有募穴一个,募穴多用以诊断和治疗本脏腑病证。
五俞穴: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简称“五腧”。《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又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腧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 八会穴首载于《难经·四十五难》
郄(音隙)穴指经脉气血曲折汇聚的孔隙。经脉气血汇曲折聚之处的腧穴称为‘郄穴’。穴位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各有一个郄穴,共有16个郄穴。郄穴临床多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
七、火罐的使用
火罐可以吸脓,化瘀血,比如膝盖扭伤 ,在痛点放血,用火罐放血的时候看颜色,由黑变淡,就起罐。
有些地方不能拔火罐,例如乳中,否则乳头会流黄水出来。多汗的地方不上火罐,头部也不用火罐。在外科急性扭伤的时候用的很多,受伤时马上在扭到的地方上火罐。还有痔疮,现在是用放血针,刺完以后,就用火罐把它吸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