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教员开始讲“历史虚无主义”这个课题。讲了半天,干巴巴的说理完全入不了我们的耳朵。最后,教员彻底没辙了,给我们播放一下抗日神剧的片段。其中,一段“包子雷”的电视剧片段令我记忆犹新。
再看看最近的新闻,“包子雷”这三个字已经占据了各大新闻的头条。看了这段“抗日神剧”,我对包子雷也大致了解了。所谓“包子雷”,就是在包子里藏着火药,平时,它可以当包子吃。战时,它可以当作手榴弹,只要一扔就可以爆炸。
看到这样的片段,我们感觉酷炫十足。这个,完全比电影里的特效有趣得多。可是,笑过之余,这个,是否能够引起你的思考呢?
我也记不清什么时候了,“抗日神剧”这四个字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只记得,当时的“抗日神剧”,只是一些电视剧片段。比如说,手撕鬼子,裤裆里藏手雷。就这样,“抗日神剧”就出来了,因其扣上了“抗日”的帽子,再加点插科打诨的发挥,就一下子在人们之中火了。
我想,但凡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像这样的电视剧,完全是搞笑的,是无厘头地恶搞。可是,反对的人越多,它却越层出不穷呢?
对于这样的思考,教员笑着说:“其实,你当那些电影制片人傻呀。这些,他们不知道么?么?但是,投资方这样说,这个电视剧怎样取得轰动效应,你就怎么拍就行。所以,为了拍这部电视剧,制片人脑洞大开,怎么颠覆世界观,怎么来。”
面对这些,我做了一些思考。现在,我只是想把自己的思考分享给大家。
“抗日神剧”的产生,在于人们快餐式的生活。人们常说,二十世纪,是鲁迅的世纪;二十一世纪,是胡适的世纪。如今,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科技的更新换代,每一个人都坐上了“动车”,飞快地从一个地点驶往另一个地点。在“动车”上,人们获得短暂的休息。休息时,大多数人都是用睡觉打发了。而那少部分人,更希望能给自己带来乐趣。而这个乐趣,只是一时的笑笑而已。基于这样的心态,“标题党”就产生了。和“标题党”的竞争,电视剧必须另辟蹊径,不然,那就会彻底埋没了自己。可以说,对于“快餐式”的微笑,电视剧可不能拼时间,那就只能拼“节操”了。
“抗日神剧”的产生,在于传媒事业的大众化。现在,媒体早已不再是官方的“手头书”,而成为了人们的“日记本”。现在这个社会,每个人都是自媒体人,每个人都可以向整个社会输送自己泪水的权利。这样,媒体越来越多,但质量真的很令人堪忧。这几年,传媒产业的公司注册得很多。在这个竞争力很强的世界,如何才能让自己“脱颖而出”,那就只能“直播”了,以吸引人们的眼球。现在,在传媒业,一条定律是永恒的:观众的点击度,那就是自己生存的动力。在某个方面,观众的点击度,直接可以和金钱划等号。
“抗日神剧”的产生,在于人们扭曲的乐趣。现在,这个社会,什么可以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呢?也许,就两个方面,一,食色,性也;二,颠覆我们的历史。食物,自从人出生那刻起,它就和人们离不开。如果,某个人说自己对吃不感兴趣,那么,他注定是出问题了;性,人的本能。特别是现在这个社会,那一时的快感,的确可以给人们带来很多乐趣。在这里,我说的是历史这方面。
现在的社会,九零后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主力军。而九零后的出生,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的关注度,直接决定着传媒业的兴旺发达。并且,九零后这一代,不再像先辈们那样循规蹈矩,他们,个性鲜明,想法很多。他们接受过一定的历史,也形成了自己的批判性。怎么能博得他们的眼球?那就只能颠覆他们的历史观了。历史观的形成,更像是一棵树的根基。平时,吹吹风,顶多叶子动动。可是,连根拔起,可就不那么回事了,它会感到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