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的书接触得多了,我发现一个规律:父母的陪伴是育儿的基础,其他的比如性格等都是由此而扩展而来的产物。
最近读了一本由澳大利亚著名家庭问题专家史蒂夫-比达尔夫写的《养育男孩》,书中从生理发育的角度为我们揭示了男孩在从男童向男人转变的过程中面临的所有关键问题。
书中将儿童成长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出生到6岁——这个年龄段的男孩是属于母亲的。在这一阶段,父母的任务是让孩子在爱的包围下安全地成长,让这一阶段成为男孩成长过程中温馨的一站。
第二阶段是6~13岁......在这一阶段,父母的主要任务是,让孩子在嬉笑玩闹的过程中形成善良的品性,同时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并教给他们这方面的技能,使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第三阶段是从14岁到成年——在这个阶段,男孩如果要完成从幼稚到成熟的转变,就需要成熟男人的引导。这时,父母在男孩的生活中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他们必须为儿子挑选好的引导者,否则儿子就会在同样无知的同伴身上寻找自我。
接着,书中讲解了爸爸和妈妈在孩子成长发育中应该扮演的角色以及男孩走向社会所要面临的挑战。
.......
这篇感悟的重点是描述一下读这本书对我生活的影响。让读书改善生活,这是我读书最重要的目的之一。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为了陪伴儿子,我选择早点回家,还特意给儿子买了喜欢吃的不二家的棒棒糖和棉花糖。
走到家门口,刚按下门铃,儿子仿佛知道我回来了,直接从沙发上跳起来,穿着袜子就跑到楼道里来接我了。见了我,他满脸都是笑容,嘴里嘟囔着:“爸爸回来了。”
我和他一起走进家门。刚进家门,儿子就跳起了自己独创的欢快的舞蹈。我们全家人见了,都笑容满面。此时此刻,欢乐祥和的氛围装满了我们的屋子。
等儿子的舞停下来,我才从背包里把棒棒糖和棉花糖拿出来,送给他,并说:“一一,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是小朋友的节日。祝你节日快乐。这是给你的礼物。”
儿子赶紧接过礼物,又欢快地跳了一会儿。他脸上洋溢着那种傲娇的幸福快乐的神情,我们见了也不禁欣慰万分,一种无比舒适的洋流瞬间流满全身。
我拿过刚从网上买的书《DK儿童科学大百科》,对儿子说:"这也是送给你的礼物。喜欢吗?“
”喜欢。“
我翻开书的扉页,开始给他讲上面的东西。讲到一颗行星带着环状的行星环时,儿子突然跑了。我正在纳闷他干什么去了呐,只见他拿来了一本绘本书《星星不见了》,放在我面前,迅速翻到有行星环的一页,指着对我说:”一样的。“
我比较了一下:果然是一样的。
《星星不见了》是我前几天给儿子讲的故事绘本。见了一样的土星图片,他就能立即反应过来。这点,我不得不佩服。
在给他讲什么是行星环时,我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物品来替代。正在我寻找时,儿子把放在客厅角落的呼啦圈拿了过来,套在在自己的身上,转了两次,对我说:“是不是这样的?”
我有点吃惊,连忙点头:“就是就是。”
接着,我们一起学习了地球是怎么形成的。等我把书上的文字念完后,儿子开始绕着地上的呼啦圈转起了圈圈,并且把我也拉起来。
“我是流星,你是地球。”儿子对我说。
我们俩绕着呼啦圈转起来,转着转着,儿子把呼啦圈倏地踢到了沙发下面,嘴里嘟囔着:“流星撞了。”
洗澡时,在妈妈的引导下(“爸爸给你买了礼物,特意早点回家陪你,高兴吗。还不谢谢爸爸”),儿子对我说:“谢谢爸爸,谢谢。”
说实在话,我有点感动了。
此情此景不就是人们嘴里常说的幸福吗?
陪伴孩子,和他一起成长,这难道不是最好的礼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