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模式 vs 发散模式
《学习之道》一书中提到两个重要概念: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这是大脑中的两种思维网络模式,即注意力更加集中的状态和更加放松的模式。
专注模式是利用理性、连贯、分解的途径直接解决问题的一种模式,与大脑前额叶皮层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相关。
发散模式不同于专注模式,看起来跟任何一个特定脑区的关系都不太密切,更像是“弥散”于整个大脑之中。
书中作者用弹球机类比两种模式:专注模式是一台排布紧凑的弹球机,而发散模式是一台间距松散的弹球机,如图一所示:
上图中两个弹球机代表两种思考模式:专注模式(左图)和发散模式(右图),专注模式意味着我们高度专注一个特定问题或概念,发散模式则容纳了更为开阔的全局视野。
当一个想法(图中的弹球)进入大脑时,它从弹簧推杆上飞出去,在成排的橡胶弹柱见发生随机碰撞。专注模式中紧密排布的弹柱让人更轻松地获得一个确切的想法,比如你已学会乘法,就可以用专注模式把数字相乘。而专注某件事,清醒专注的前额叶皮层会沿着神经通路传递出信号,这些信号会奔向与思考内容相关的各个脑区,将它们连接起来,如上左图所示,上下两个回路就代表着被连接起来的脑区,它们用于特定的思考内容,即遵从曾经练习或经历过的老路子。
而如上右图所代表发散模式的弹球机插图中,橡胶弹柱间距遥远,而想法不会固定在某一区域活动,从一个想法很快的飞到另一个看似无关的想法上,如头脑风暴,预先不存在特定的神经模式,大致方向也不确定,就必须深入更广阔的疆域以寻求潜在解决方案。
作者说明之所以存在两种思考模式,可能是因为生物演化的结果。以一只鸟举例,一方面,它需要集中注意力才能从地面上啄取谷粒,获得食物;与此同时,它也必须警惕视野中是否有老鹰之类的天敌出现。处理这两类截然不同的任务,最好的方法就是区分对待,这样生存下去的机会就更大。
关于拖延
现实就是,我们拖延的,往往是让我们感到不安的事情。
之所以不安,是因为相应的事情,没有对应成型的神经模型。即面对一个问题,你没有相应的解决方案或行动计划,会让大脑感觉痛苦。
专注模式也可以简单分为两类,如图所示:
专注模式1用虚线标注,表明神经模型还没有完全形成,需要更多的练习,如A类事情:作业、读书笔记、写作等;专注模式2用实线标注,表明该神经模型是一个固化模块,与习惯有密切关系,如上网、刷手机、看剧等。
A类事情在神经模型(学习模型)还是一个新生儿,在初期的练习中,必然会让人不太舒服,会激活大脑的痛觉中枢,处于逃避痛苦的本能,注意力开始转移,进入发散模式,很快就发现容易的B类事情。若A类是必须要完成的事情,此时,A类也是最容易被拖延的事情。拖延多是如此,所以拖延的实质,是逃避对没有成型的模块(神经模型)的练习,通过发散模式,将注意力转移到已成型的模块上。
而B类事情,不一定是刷手机、看剧这类基本无益的事情。为了逃避神经模型初成时大脑面对的痛苦,我们甚至会选择一些看似有益的事情。比如,每周都有完成一次写作的任务,而写作于我确是一个待新建模块,虽然我清楚每天写一部分会更轻松一些,但实际情况是,在每天需要完成写作练习的时段里,我会选择练习英语来逃避。这样不仅逃避了大脑的痛苦,并且练习英语这个相对固化的模块,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没有完成读书笔记的内疚感。看似勤奋,但逃避就是对被逃避事情的懒惰。
同样A类事情不仅限于作业、写作等,只要是我们不太熟悉的事情——人生规划、个人财务计划,甚至一件小事。记得,之前买房时需要打印户口页,银行方面几周前就通知;以前没有打印过,我只是弄清楚去哪儿打印(其实离我很近),然后就一直放着,直到最后银行开始打电话催我,表明快到截至日期,我才着急办完相关事项。
结语
通过《学习之道》里“专注模式”与“发散模式”的概念,我对拖延有新的理解:
拖延的实质,是逃避对没有成型的模块(神经模型)的练习,通过发散模式,将注意力转移到已成型的模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