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妈又在日常叨叨说我堂弟和父母吵架了,我已记不清她说的这类话题次数了,只知道话题围绕的都是子女与父母间的冲突。
我堂弟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文化程度相对不高,待人处事的方式都来自几十年来的生活经验。
堂弟即将升入大学,在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和三年的痛苦学习后,他是家里文化程度最高的人,加上父母长期以来苦自己也不能苦孩子的惯性思想,活脱一个闹海的哪吒。
知识是他的乾坤圈,疼爱是他的混天绫,而父母就是那包容一切的海。
矛盾的起源是依然是老生常谈的买电脑问题。不知从何开始,电脑,成了每个人进入大学校门的标配,有了电脑就好像立刻拥有了自学的能力。
堂弟想要一台七千左右兼顾游戏和办公的电脑,而他父母则认为3千左右的就可以满足学习需求了。为此,堂弟编出不少理由,比如七千的能用好几年、想学编程、想剪视频、想.....在遭到各种拒绝后甚至破口大骂:我懂这个,你们懂什么?
父母们真的不懂吗?
是的,他们的确不懂。他们几十年来只学会通过劳动解决一家人的物质需求。
这让我想起了我妈经常怼我的一句话,没有我们的缩衣减食,哪来你的肆意洒脱。对于这句话我没有任何的反驳空间,确实,我们这代人所追求的“因为我喜欢”往往都是建立在上一代人”实惠最重要“所创造的大环境下。
我们是否可以收一收身为读书人傲慢,不要把教育这件事作为发表偏见的依据,对身边的人多理解多包容,就像《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写的: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教育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塔拉•韦斯特弗 (Tara Westover)一部新人处女作,上市第一周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至今已累计80周,仍高居Top1,全美销量破百万册,作者因此书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
作者以自身经历为引,描述了一个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出生开始就没有合法身份登记,所处的环境就只有大山和垃圾场,不让去上学,不能去就医,政府就是邪教,哥哥的虐待只是自己的臆想,赚钱就是为了囤积食物等待世界末日那天...
而女孩第一次在哥哥房间里诗唱班的音乐中开始渴望教育,从而走上了开挂般的学历提升。是教育让他发现了更大的世界,是教育让她推翻了刻入骨髓的世界观。她想像飞鸟一般逃离故乡的山峰寻求教育,找到自己信仰的山林。
但若读过此书,你会知道,这不是一部励志成功学,作者最不想展露的一面恰恰是成功。她的光环是她书中极力轻描淡写的部分,她说,自己不想成为励志美国梦的化身,因为那毫无意义。
看了她的故事,比尔·盖茨说:“这是一个惊人的故事,我在阅读她极端的童年故事时,也开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这本书每个人都会喜欢,它甚至比你听说的还要好!”
本文由#换享好书#作者 赵天 创作,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