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教学目标:
1.能运用基本的朗读技巧,有感情的朗读读诗歌。
2.通过诵读理解诗人的情绪变化,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运用基本的朗读技巧,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主持人、解说员准备主持词和解说词。
教学过程:
一.主题导入。
1.教师:同学们现在上九年级了,明年或者三年后可能就要离开父母,离开故乡去远方求学。那么故乡对于我每个人意味着什么呢?看看著名主持人董卿对于故乡的解读:“故乡是年少时最想逃离的地方;故乡是年老时想回可能也回不去的地方……”我们今天的诗会和“故乡”有关。有请主持人闪亮登场。
2.主持人(合):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男:走进金秋十月,我们仿佛就走进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蓝的醉人的天空,排列整齐的雁阵,金光闪闪的落叶……只要你拥有一颗诗心,生活里处处写满了诗行!
主持人女:生活学习都需要仪式感。这节课我们来一个金秋诗会。我建议同学们用最饱满的热情,最真挚的情感,最响亮的声音,最标准的读音来朗读自己心中最美的诗篇。我宣布《记住乡愁,走向远方》金秋诗会现在开始。
主持人男: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葛老师特别邀请了咱们的班主任吕老师,还有龚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我为少男少女歌唱》为诗会助兴,掌声有请老师们闪亮登场。(老师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合作,给学生加油打气,为整场朗读营造氛围。)
老师上场朗诵。
教师:接下来请所有朗读者做好准备。现在请大家齐读,老师的几点要求,听读的同学也要从这些方面欣赏。(生齐读要求,屏显:1.声音洪亮,发音准确,读出诗歌的语言之美;
2.感情真实饱满,注意情绪变化,读出诗歌的情感之美;
3.把握好节奏的轻重缓急,读出诗歌的韵律美和层次之美。)
二、诵读诗歌。
主持人女:掌声有请一组《水调歌头》解说人,朗读者,大家用心聆听。
1.第一组解说员解说《水调歌头》创作背景:(宋神宗宁九年,苏轼因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到离弟弟苏辙较近的地方,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面对天上一轮明月,诗人心潮起伏,于是趁酒兴正酣,苏轼将深深的思念遥寄于千里之外。从此,旷古乡愁穿越了时光,落在每一个天涯游子的心头。)
2.张鹏远朗诵。(朗诵者力求走近作者,用声音的轻重缓急传递词人内心跌宕起伏的情绪变化,朗诵无论从声音还是到情感都有所突破。)
主持人男:接下来请二组解说人上场,朗读者叶斯力做好准备。
1.第二组解说员解说诗词背景。
(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渔家傲.秋思》就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秋风起,满目萧然,战地一片肃杀之气。词人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产生乡关之思,这份乡愁令人倍感凄凉而又悲壮!)
2叶斯力朗诵《渔家傲.秋思》。
主持人女:新三组解说者郑雨涵上场,朗读者马依晨准备。
1.第三组解说员解说艾青《《我爱这土地》诗词背景。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作者艾青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我爱这土地》。即使是面对这样一片浸透着苦难的土地,诗人也要无条件地去爱,要永远不知疲倦、竭尽全力地去为这片土地而歌唱!表达出自己决心生于土地、歌于土地、葬于土地,与土地生死相依、忠贞不渝的强烈情感。读来让人有怦然心动,过目难忘,吟诵不已之感。)
2.马亦诚朗读。
孩子由于准备不充分,朗读时放不开,老师紧跟着再读,读出诗歌的感情和节奏再次示范,学生听读后掌声热烈。
主持人男:祝福我们的祖国天更蓝,水更绿,人民更幸福,明天更美好!下面,有请四组解说人丹娜尔,热奕娜做准备。
1.第四组解说员解说余光中《乡愁》。(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他于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乡愁》写于1972年。当时由于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时间的隔绝,致使余光中多年没有回过大陆。他一直思念亲人,渴望祖国的统一和亲人的团聚。在强烈的思乡之情中,诗人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了这首小诗。
四节诗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那层层加深的色彩便是乡愁。)
2.热亦娜朗诵。(朗诵者用轻柔缓慢的语调语速诵读,饱含深情,轻轻诉说着内心的爱与依恋,回环往复,颇有感染力。)
播放经典咏流传中台湾歌手齐豫与赵照的歌曲《乡愁》,舒缓而略带忧伤的乐曲回想在教室的每个角落,有学生眼中有泪光闪烁。
主持人女:热亦娜读的太好了,深深打动了我。琦君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乡愁是中国人内心的一种深深的眷恋,是我们每个人一生无法割舍的情结,那个叫故乡的地方给了我们对于这个世界最初的梦想。请听曾睿涵为我们带来的现代诗朗诵《翻过那座山》。
曾瑞涵诵读。(朗诵者声情并茂,充分利用声音的轻重缓急,高低起伏来表达诗歌内在的情感变化,十分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诵读点评。
主持人女:朗读诗歌,让我们思想升华,诗歌的余韵在我们心中回荡。现在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根据老师提出的朗读要求,综合评选出你们心中最美朗读者。
1.屏显朗读要求,学生合作评论。
2.各组代表进行诵读点评。
一组评论员:我们组认为张鹏远同学朗读特别好。他声音洪亮,诗歌的节奏在朗读中表现的特别好。而且他在朗读的过程中还有表情动作,准确的表达出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之情。
二组评论员:我觉得热亦娜同学读的特别好。她朗读时感情特别饱满,第三小节读母亲的时候,让我们听得心里确实有些感动。嗯,叶斯力同学虽然有些忘词,但敢于上台去朗读勇气可嘉。
三组代表:我认为今天的诗会大家表现都非常好,但其中最让我们组感染的是张鹏远同学。 他肢体语言语言十分丰富,他表达的感情十分真挚,诗歌读到我们心里去了。还有他的声音和背景音乐琵琶语的曲子配合的十分和谐。他在处理断字,断句方面也十分慎重到位,咬字还十分清楚。
四组评论员:我们组认为曾瑞涵读的特别好。她感情饱满,特别有感染力,能表现出主人公对理想的追求。
五组评论员:我们也是认为曾瑞涵特别好。首先她把自己代入了这首诗,对于每个词每一句的感情控制的特别好,听她的朗读,我们可以在脑中展开了一幅幅景象,特别美。
六组评论员:曾睿涵读的特别好,我们感觉她和这首诗已经融为一体了。
主持人男:今天的诗会,令人陶醉也让我有几份惊叹。让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今天朗读者。诗会临近尾声,有请葛老师总结发言。
四、教师小结。
教师:朗诵者表现优秀,评论员点评到位,我认为今天的诗会的确是成功的。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它有净化人的心灵的作用。记得董卿说过: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冬遇见春就有了生命;天遇见地就有了永恒。老师想说:当青春遇见诗歌,希望你们能珍藏这份诗心,以诗为伴,记住乡愁,走向远方,遇见更好的自己。最后,老师把少年时代最喜欢的诗人汪国真的《走向远方》(屏显)送给大家,齐,读……下课。
教学反思: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现代诗歌单元,其中活动探究之一是开展一次朗读活动。本课教学以“记住乡愁,走向远方”为主题,从课内外选取了五首诗歌学生进行诵读。因为对于诗歌的主题有所限制,所以在数量上没有多选,在诵读形式上也以独诵为主,整体课堂看来形式较为单一,内容不够充实,学生课前的诵读准备也不够充分。开展此类活动毕竟减少,以后还需多多积累经验,争取活动更有实效,让越来越多的孩子爱上朗读,爱上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