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总以某种固定方式行事,人便能养成习惯。
我们总认为在工作中要有所成就,首先要有个人能力的提升,那么就要作一个巨大的改变,让自己的工作表现和以往不同,因此要鼓起勇气,需要极强的专注力。但往往结果都不尽如人意,每个人都这样做过,但我们失败太多次了。久而久之,好像能改变以达到成功的人都是些离我们很远的所谓“成功人士”。其实,这种强迫自己,靠意志力来建立习惯的方法,本身就非常低效,甚至是错误的。
那么,怎么样才能不要那么痛苦,不要那么用力呢?
首先的首先,改变对习惯的看法,从脑子里彻底消除压力。有人要问了,有那么容易么?其实我们每个人,无论做什么事,要面临的永远就两个难题:
第一就是精力不足,一天到晚除了工作,有时还要面临加班,余下的时间精力基本上已经所剩无几,也就没有时间精力去大幅度调整原有的状态,达到自我提升。
第二就是我们不可能独立存在,外界环境对我们的影响使得我们总是被打断,也许就是电话响这么个小事,让你想刚刚开始要养成习惯就被打断,又或者刚刚进入状态就被打断,时间长了,就会发现,永远没有办法重新开始。很多人觉得,没办法重新开始,就不能调整自己的工作生活,没法去用新的好习惯代替旧的坏的习惯。
比如想减肥,想让自己变得身材更好,精力更充沛。那就要每天运动,但是转念一想,要工作,回家要带娃等等等等。使得大家下意识的觉得,只有挤出更多的时间才能改变自己。
于是就觉得时间不够,还总是被各种事情打断,效率提不起来,想做的事情做不到额外找时间完成,休息不够,越来越累,精力越来越差。到了这一步,估计人生危机就开始了。
总结起来就是,状态不好是精力不足和时间不够引起的,要让自己挤出更多的时间来改变;现在生活方式不对要彻底改变。其实建立习惯的最先开始的就是要改变这些想法。
为什么呢?先看看我们有了这些想法以后会怎么做:
对于时间精力不够,我们一般都会尝试着挤压休息时间,靠意志力来强迫自己进行改变,但结果呢,越挤压精力越差,越挤压时间越不够,正所谓“饮鸩止渴”!就好像,本来时间精力都不够,还要加班,熬夜看书。第二天是个什么状态可想而知。
对于自己状态不对,习惯不好,我们靠意志力强撑自己不做一件事,而做另一件事。比如,习惯了打游戏,刷朋友圈;自己说服自己不能这样,要去跑步,要去看书;但是手还不听使唤。得用多少意志力来改变呢?自己就变得非常痛苦,而且没做到(大概率),自己批评自己,说自己没有毅力,感到失望,最后自暴自弃收场。回到了原来的生活或者工作状态。
但有没有想过并不是自己不够好,不是意志力不够,而是方法用错了呢?我们一直认为只有走难走的路才是正确的,一直认为要有强大的意志力才能成功。这是这样的话,那我们就走了一条特别崎岖、特别不容易成功的路。
所以改变这些想法,告诉自己,掌握正确的方法,建立好习惯,拥有自己想要的能力和生活是一件轻松的、简单的、自然而然的事。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那么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呢?养成一个习惯以后,不用施加外力就能自然地做这件事。要达成这种理想状态,有三个关键点,那就是暗示、行为、奖励。它们环环相扣,搭建了一个完整的闭环,不断加强,从而让你想做的事自然发生。
其实习惯就是大脑对待惯常行为的方式,这样可以让大脑省力又有时间休息。从而可以让大脑发明创造,又节省空间,让人类头部更小。这样印证了习惯是一件轻松的事。但为什么我们建立一个习惯那么难呢?
因为靠习惯保留脑力而让大量惯常行为变成习惯,也可能会惹麻烦。比如,本来想下班去买菜然后回家,结果下班习惯性的直接回家了。如果大脑在错误的时候停工,就有可能错过重要的事情。比如,上街的时候无法躲过超速的汽车。那么难题来了,为了省力大脑希望更多的活动变成习惯,但为了安全又不能过于轻松的形成习惯。所以,大脑自己发展出来了一套系统,决定什么时候让习惯代替活动模式,什么时候让组块行为开始或停止。这就是暗示、行动、奖励。
1.存在一个暗示,让大脑进入某种自动行为模式,并决定使用哪种习惯;
2.存在一个惯常行为,这可以是身体、思维或情感方面的;
3.则是奖励,能让你的大脑辨别出是否应该记下这个回路,以备将来之用。
我们可以用打太极拳来打比方:
第一,起势。心中默念,晚上9点穿上运动鞋,出门走30分钟。告诉大脑决定启用这种行为习惯了,避免模糊不清,让大脑琢磨而倾向于放弃。关键在于,一定要明确几点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确定时间和地点做具体计划,才能对大脑加强暗示,更有可能贯彻执行。仅仅只是说“我要开始看书了”、“我要开始写作了”这种不明确的暗示,需要大脑去探寻的,那么根据大脑的省力原则就会倾向于放弃。
第二,画个大西瓜。我要慢跑一个小时,太累。那就先走两分钟,再来两分钟,再……。半小时了。把整个过程分解成若干小分,用意不用力,减少阻力,慢慢来,一点点的增加。减少助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无需任何准备,也没有心理门槛,也就不需要任何强度的意志力。一天坚持下来了,那么都希望每天坚持又肯定因为什么原因被打断了。那么我们可以简单的定下“绝不超过两次”规则,防止自己因为偶尔的自暴自弃而功亏一篑。
第三,收势。不累,明天再多两分钟。今天不错,我的临终愿望是环球旅行。走完投币一块。身体好了,有钱去旅游,挺棒的。最后适度奖励,加强这个循环。使用明确可量化的奖励,而且马上可以看到反馈,把这个环关闭,并得以加强。当然,奖励要适当,适宜,不能违背目的。比如写完一段文字,玩一下游戏就不行。甚至于一个简单的自我赞美也许就能成为所有奖励中力量最强的反馈。
知道了习惯的养成是顺着大脑自人类诞生以来,进化和适应环境的原则,即省力原则以后。使用暗示-行动-奖励的这个循环是舒适加一点点挑战,很容易坚持下来,大脑很快就退出决策而形成了习惯。这个闭环正在缓慢加强,完全感觉不到费力,习惯的养成绝对不是一个内在拔河比赛,更加不是意志力和大脑控制的争夺战。而是一个整个身体从内到外的省力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