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博物馆日前

5月18日,博物馆日。

当下,博物馆的确热络起来,到一个地方,大多数人首先进博物馆了解一方土地的前世今生。

今生在结语,说的是当下展望的是未来。

前世可不容易,那些玻璃橱窗里的种种文物,从地上下到地上,修复且不说,再见天日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100多年前,中国考古学之父李走进山西运城西阴村的田野进行考古发掘,离开的时候车站检查人员怀疑他们盗取了文物,一箱一箱查验,发现居然全是碎陶片,检查人员困惑不已,千里迢迢把这些碎陶片运回北京做甚?

八十多年前,梁思永、李济先生,因日寇轰炸,举家携口,提着大大小小的包裹,辗转迁徙到四川李庄。当地的乡绅与百姓一度以为,这些学者是以吃人为生的,因为他们行李中不是金银细软,而是塞满了人类的遗骸,这可是战火纷飞千里流亡啊!

还有学者用指南针在田间考察,当地陪同的人坚信这是位风水先生,被央求他到家中看风水。

恐龙骨架在重庆北碚展览时,有人拜倒进香,虔诚之至,他们不知道此龙非彼龙。

这也难怪,就连戴季陶都认为,考古发掘就是盗墓,还说这要在古代,是要被凌迟处死的。

不理解与阻碍还好,没有生命危险,动荡的年代,荒野中辗转,生命之脆弱是最大的挑战,有遭遇车祸的有中毒的有被土匪或日寇杀害的……。

生命交于考古的大地,资料的散失也是难免,诺大个中国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也容不下为考古发掘的单薄身影。

陈寅恪相信,国可亡,史不可灭。这他们的发掘是要向世界证明,虽然被侵略挨打,但我们绝不是下等的民族。

这就是坚持的力量。

随着解放后的安宁与国家的重视,考古发掘才有了保障。

所以我们在博物馆欣赏慨叹一件件藏品,感受自己脚下土地的脉络和气息。首先应向那些前行的勇毅者致敬!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