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读《史铁生精选集》
《插队的故事》8
疤子那年三十七岁,看上去像有五十。疤子是不大会发愁的人,或者也会,只是旁人看不出。他生来好像只为做两件事,一是受苦,一是抽烟,两件事都做得愉快。担粪上山,众人的筐更像盘子,疤子的筐却如一对坛子。他光记得力气用不完,却忘了多出力要多吃饭,窑里的粮却有限。38
在她手里,你看不出有什么东西需要花钱买。线,是自己纺的;布,自己织的;鞋和衣裳都是自己做;油,自己出,把麻籽儿炒了,再放大锅里熬,慢慢的麻渣沉下去,青亮亮的麻油浮上来;酱也是自己酿,用麦麸,或者也加些黑豆。单是买些盐。还要买些颜料,把织好的布染黑。钱都存起来,钢镚变票票,小票票变大票票。明娃妈有一桩要用钱的事:去给明娃把病治了,县上不行上延安,再不行去西安,去北京。明娃已经问下婆姨,那女子是三十里外赵家河人。39
(早起洗漱后,开始锻炼,锻炼的时候想到小时候经常吃的煎饼和油馍——油馍,就是用油烙的饼。那时,在老家,人见面问,“今天你家吃什么”,回答道,“煎煎饼、炉油馍”。有一次回去,还专门让母亲做来吃,还记得母亲说,你小时候就喜欢吃这个。
今天,也想吃。
史铁生笔下的明娃妈,“在她手里,你看不出有什么东西需要花钱买”,所以,想吃是想吃,不过没想过买——也不记得这里大早晨的哪里有卖——那就自己做,做煎饼。
煎饼,吃是吃过,但没做过。锻炼的时候,回想吃过的煎饼都是由哪些原料做的,然后,再努力回想母亲是怎么做的。
锻炼结束,洗澡,去菜市场,买面粉一小袋,土鸡蛋十个,葱一把。
记得当年母亲做这个,是先把面粉加水,打成糊状。而我吃的不多,做的也不会很多,所以,我的第一步和母亲的不太一样。
首先是鸡蛋两个打匀,加盐少许,加面粉少量,用筷子打成糊状——稠稀要把握好,我找到的方法是,用筷子挑起鸡蛋面糊时,面糊不断即可——接下来,加葱花,开火,上锅,少许油——油一定要少,油多不健康,吃起来也腻,舀少量鸡蛋面糊入锅——因为自己是第一次做,所以,没敢放进去太多,第一锅权当做个实验——糊入锅后,转动锅底,让糊均匀地摊在锅底,接着开小火,煎要有耐心。
开始时,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翻面,就试着用木铲轻轻地翘起饼的一角,看到有焦黄的痕迹,应该可以翻锅,第一次翻,为了避免把饼翻破,可以右手拿铲,左手端起锅,向右手方向稍稍倾斜,两手配合着。待饼的另一面也变得焦黄,即可出锅。这样,一份葱花鸡蛋饼便大功告成,尝了尝,味道还不错。
从买菜、择菜、洗菜、切菜,到鸡蛋、面粉、葱花打匀成糊,再到上锅煎,相对于直接出去买一份来吃,过程确实复杂也辛苦了些,但就像史铁生说疤子那样,“他生来好像只为做两件事,一是受苦,一是抽烟,两件事都做得愉快”,当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一件事时,那种愉悦感是旁人很难体会的。
虽然葱花鸡蛋饼让自己很有满足感,但是,接下来的期末考试也会让自己有一些忧虑。毕竟有一周的时间,自己在外面阅卷,没能亲自给孩子们复习。虽然昨晚课代表说,已经按我的要求,带领大家复习得差不多了,但是,担心总还是有的。
我觉得,这就是生活,有愉悦,也有忧虑。有忧虑时,尽自己最大努力,把忧虑感降到最低,比如自己今天准备了差不多一天,明天会带领孩子们再做个系统复习;而愉悦的时候,要记住带给你愉悦感的事是什么,比如读几页书,跑一圈步,或做一次早餐,如果是这些,那就去做。
“疤子是不大会发愁的人,或者也会,只是旁人看不出”,即使把“受苦”“做得愉快”的疤子,也有“会发愁”的时候,所以,一见你就笑的那个人,不是没有忧愁,也许,是他伪装得很好,“旁人看不出”;又也许是,在背后,他已经悄悄地付出了很多,只是旁人没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