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你的期待和爱会让孩子窒息吗?

记得我在上大学之前,爸妈经常会对我说这么一句:“孩子啊,爸妈没什么学历,你要好好读书啊,我们一辈子的希望都在你身上了。”

尽管我平时成绩不会太差,但每次听到爸妈这么说,心理压力也会倍增。

俗话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很多家长都对子女怀有深切的希望。虽然我们能够理解父母的想法,但不得不说,父母的期望和爱,其实很可能会成为紧紧箍住我们的枷锁,让人感到窒息。

在伍绮诗的《无声告白》中,年仅16岁的主人公莉迪亚,就是在父母的期待中“溺水”而死。

书中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一直渴望成为一名医生,但因为家庭和孩子,她放弃了梦想;父亲詹姆斯,一个从小在美国长大的华裔男性,因与众不同的黄皮肤而受到歧视,他希望融入人群,却处处遭到排挤。

于是两人将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和幼时缺失的东西,安在了莉迪亚幼小的身躯上。母亲每次送的礼物都是科学和医学类书籍,每天时刻督促孩子学习并检查作业,为的是让她考个好成绩,将来成为医生;父亲则经常给她买社交指南,鼓励她和朋友一起出去玩,希望她懂得交友之道,学会“合群”。

书中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莉迪亚和妈妈说自己物理考试不及格,结果当晚妈妈在餐桌旁一直说个不停:“你怎么能考不及格?”“等你长大了,发现找不到工作怎么办?想想吧。”“你觉得找个男人结婚就可以了吗?这就是你全部的人生计划?”……

这些话对我们多数人来说想必再熟悉不过了。很多父母经常把孩子一次不理想的成绩,和人生的失败划上等号,似乎一次失误就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他们简单地相信,如果孩子没能有个好成绩进入顶尖大学,或者没有从事他们认为的高薪、优秀的行业,那孩子们就不会有将来。

但父母们有没有想过,这些话对年幼的孩子来说是多么沉重啊。他们原本应当是活跃在草地上,尽情奔跑;应当是雀跃于各个地方,好奇地打探这世界,探索自己喜欢的事情。为什么要让孩子因为父母的期待,早早地背负压力,丧失对生活的激情和乐趣呢?

书中的莉迪亚,“每天都担负着团结全家的重任,被迫承载父母的梦想,压抑着心底不断涌起的苦涩泡沫。”

想想我们自己,从小到大,像兴趣班、大学专业、工作等,可能很多事情都是按父母规划的道路在走。我们渐渐发现,父母的爱都是有条件的,只有当自己考得好了,表现乖了,才会赢得他们的抚摸和安慰。

所以,尽管很多时候我们内心深处对父母的安排是拒绝的,但为了被爱,为了不让他们伤心、家庭和睦,我们选择了隐忍和退让。情愿委屈自己,也很少说出心中的不满和真实的想法。

“父母越是关注你,对你的期待就越高,他们的关心像雪一样不断落到你的身上,最终把你压垮。”莉迪亚背负着强大而无形的压力,却无处释放,最终不堪重负,只好选择走向死亡。

正如一位诗人所说:“孩子一生下来,就不是你的了。”很多父母恰恰就是不懂得这一点,错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延续和附属品,将自己的缺憾和梦想交给孩子,期望通过他们的成就来满足自己。但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是孩子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父母的行为,从本质上来说,属于打着爱的名义去剥夺孩子的成长。

父母们要明白一点,孩子从出生以来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需要的是真正的爱和关心,而不是亲情链条。他们的未来需要自己去走,而父母们能做的不过是放手,然后目送他们远去。

《无声告白》的书封上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我们都需要摆脱期待。如果你是孩子,愿你能够追求自己的心之所向,挣脱父母以爱为名的牢笼,成为你自己;如果你是父母,则愿你能放下对过去的遗憾和失望,放下对孩子的期待,让他们自然成长,也让自己从家庭中获得解放,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