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对美好的声音心驰神往,可也总觉得声音生来如此,不可改变。当然也就从来没有要对自己的声音进行锤炼塑造的意识。所以纵然心有向往,可是也只好任由本来,不知如何是好。本以为将就着和自己尴尬的声音和平共处,一切就会相安无事,然而毕竟要和自己的声音朝夕相处,便总不可避免的会在某些瞬间,觉得自己的声音实在乏善可陈,面目可憎。牢骚过后,还是无可奈何,最后便又只能安慰自己就这样吧。草草收场,又反反复复……
很偶然,在喜马拉雅发现徐老师的声音训练课,试听中令人如沐春风,而且课程的学习内容,清晰系统,于是不假思索买下该课程,不多久,又出了相应的书,作为音频的补充,也果断买来。一节一节地收听音频,一页一页地翻阅书本,悦耳的声音,流畅的文字,扎实的干货内容,我这声音“破落户”简直喜出望外,可真是“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在对音频和书本的学习与反思中,我整个人更是豁然开朗,神清气爽了。倒不是说找到了什么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好声音修炼的秘籍法门,而是对自己的声音充满了希望,相信通过坚持努力就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总之,自己有了对声音的全面正确的认识、知道了自己声音的明确具体的问题、学到了训练声音的科学实在的方法、养成了把声音练习融入日常生活的习惯。自己并没想着要马上立刻就摇“声”一变,变成好声音,而是心里变得更踏实笃定,就像每晚坚持夜跑一样,自己坚持每天练气练声,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当然最重要的自然是,在端正了对声音的客观认知后,参照徐老师的“声音评估表”,知道了自己的问题,比如自己的清晰度很差-方言重、语速快、口腔懒散、咬字含糊、吞字吞音;音色的无力分散;温度中的“一马平川”-语调平、无情感起伏、无节奏变化、无重音体现;以及风格中的不会在不同关系中、不同的场合中变化声音。这些问题,总结的可真是一针见血,让自己犹如当头棒喝。对于声音和说话中的问题,若没有自我意识的话,真的会浑然不觉。
不过跟着徐老师的声音软件和硬件的训练,既有全面细致的分析,又有生活自然的方法,从认知和操作上,对自己的声音和说话产生正向影响。比如关于放松身体和喉咙,正确的吸气、呼气、横膈肌锻炼、嘴巴舌头的肌肉练习操、胸腔口腔鼻腔等共鸣……每天都看着书听着音频,或集中时间或随时随地练习,气息变得充沛畅达,嘴巴舌头也变得灵活不少,虽说不是什么翻天覆地、脱胎换骨的变化,但已然让人觉得可喜,通过录音就能明显的感觉到前后的差异,毕竟这是一件持之以恒的事情,在进步就是好的,在变化就是好的。
还有其中我特别喜欢的一个内容就是,徐老师会对一些古诗词、现代诗歌进行文本分析后,然后在进行声音的加工表达传递。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杜甫《登高》、毛主席《卜算子-咏梅》……这对本就对诗词情有独钟的我来说,就更是喜欢了。以前读到这些直抵深处沁人心脾的诗词,就会不由自主的想把它们背下来,自己好像有点痴迷于此,也乐此不疲。可渐渐发现,只光会背总觉得美中不足,颇有缺憾,要是能够用声音把它们朗诵出来,吟唱出来,那该有多好,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便是这样,多么的动人心魄。
这可真是撞开了我和诗词的另一扇门,努力华丽变“声”,徜徉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