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去看了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对这部影片的画面构图和色彩十分感兴趣,片中的画面参照中国古代水墨画的构图和留白方式,用圆形来表现风景和人物,别有一番韵味。但随着剧情的发展,画面通过驶往北京的隧道由圆转方,凸显北京的线条感,现代化。当主人公要回到皖南老家时,又通过一个圆形窗户,画面再次由方转圆,实现自然过渡,最后当一切回归平常,画面再次变成正常的长方形。这一画面的尺寸切换,别出心裁,却也意味深长。
今天恰巧该片的摄影师——罗攀来我们学校温哥华电影学院来开讲座,在现场跟我们分享了电影开拍前的一段15分钟的试片,通过这部试片,罗老师给我们讲述了他的摄影心得:
1.该片借用中国画的意境,以中景为主(中国古代的画中几乎不会出现特写,人相对于景要小得多)
2.色温呈淡绿色,营造一种浪漫气氛(绿色用好后,既可以浪漫,也可以恐怖)
3.把人物放在画面左下方,可以突出空间感
4.拍夜景时,要还原真实,又突出美感(要巧妙的用光线来烘托,借用背景的光斑来美化)
(知乎上有相关问题的回答)
5.该片不用长焦、不用仰俯摇拍,以中远景为主,利用卷轴效应,缓缓展开画面,镜随景动,另注意留白 (参照张大千的画的灵感)
6.在滤镜上涂凡士林,可制造出画面部分模糊的美感(一个圈内很早就使用的方法)
全片只用了25mm、35 mm 的镜头
7.个人的体会:摄影师要用镜头来更多的表现演员的表演(因为观众更注重故事和演员)
另:罗老师已被温哥华电影学院聘为客座教授,以后还会有相关的讲座陆续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