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缘起—我为什么跟佛教有了缘。
佛家常讲“随缘,而不攀缘。”
我愿意主动的去靠近佛教,就是随缘的结果。这个缘,就是病重的母亲。
2014年底,姐姐电话告诉我母亲检查的结果,电话那头的她已经泣不成声,我安慰她天无绝人之路,咱妈一定能过了这关。挂了电话,我的眼泪瞬间冲出眼眶,我脑袋发懵,整个人呆在那里,仍然难以相信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母亲的身上,然而它却是真真切切的事实。
我开始发疯了一样在网络上查找相关资料,并买了第二天飞北京的机票。但我知道,这种病,医学基本无能为力,剩下的唯有听天由命。
这时,我脑子里浮现出了大慈大悲的佛菩萨,我不知道怎么求他们救救母亲,便按照自己的想法,买了本子和笔,开始抄佛经。《金刚经》抄了一遍又一遍,力求字迹工整,我把全部的虔诚注入到每个字的每一笔每一划当中。
《金刚经》以后,开始抄《法华经》,我抄的一知半解,有些地方甚至完全看不懂,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我对抄经的虔诚。一天无论多忙多晚,我都会保证起码一个小时的抄经时间,有时候会抄到凌晨四五点。
也许是我的虔诚和一点孝心感动了佛菩萨,终于,佛菩萨与我有了感应。正所谓“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
那是一个梦,梦的内容只有一个日期。这个日期在睡梦中一闪而过,仿佛黑夜里的一道闪电。
我醒来,一摸脸,全是泪。
我记下这个日期,预感到这可能就是我母亲将要永远离开我的日子。
这个日期前的一个月,我赶回家里,每天侍奉在母亲身边。
正如预料,母亲在梦中的那个日子的下午突然开口对我说话。
“小哎,妈要走了。”
那天傍晚,母亲离开了我们。
我感谢佛菩萨,能让我有一个月的时间,完完整整的陪在母亲身边,每天看着她,照顾她,为她洗脸,帮她按摩,喂她吃饭,帮她大小解,为她办了后事。
自此,我开始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佛教。
2.
佛教是什么?佛教是宗教吗?
佛教,顾名思义,就是佛陀的教育。
这里,这个“教”字不当“宗教”来解,而是教育、教诲的意思。
所以,佛教不是宗教,按照通常划分的学科来看,佛教属于社会学的范畴。
佛教那么多经典,都是佛陀四十九年讲经说法口述的教材,这些教材为我们揭秘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目的是让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佛陀为什么要讲?
因为佛陀慈悲到极处,看我们凡夫俗子不知道这些真相,活在虚妄迷惑里面,无法自拔,苦不堪言。虽有向道的心,却又不知道这个“道”究竟是个啥。所以他老人家才不辞劳苦地示现在世间,为我们开示。
3.
佛经浩如烟海,难道我要把这些教材都看完了、读懂了,才能破迷开悟、离苦得乐?那万一到死我一本都没看懂呢?
不要紧,佛说证悟的法门有八万四千种。其实远不止这么多,法门有恒河沙数的恒河沙数倍那么多都不止。
但不管六度万行也好,十度万行也罢,你只要抓着一个法门认真修习,多半都能取得一定的成就。
佛陀知道我们根性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智商高低有别,不仅会相机说法,在法门的安排上更是弹性十足。
比如,最简单也最不可思议的念佛法门。
只要你老实念佛,一心向往西方极乐世界,那么你此生结束后,便会往生。在那里,你获得了同阿弥陀佛一样的无量寿,永生的你有的是时间把这些教材读懂读通。
4.
不光教材多,佛菩萨名号也多的数不过来,是不是太乱太不严肃了。是佛陀释迦牟尼厉害,还是阿弥陀佛、斗战胜佛厉害啊?
佛佛道同。成佛了,大家都一样。同一法身,无二无别。
至于叫什么名号,要看佛要化身前往教化的那个世界的众生最缺什么。名号起到表法的作用,你一听到这尊佛的名号,一看到这尊佛像,就提醒自己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修行。
比如佛陀在世时的名号“释迦牟尼”。
在古印度,可能当时人们脾气火爆、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尤其是高等级的婆罗门缺乏对低等级种姓的关爱,低等级种姓之间也经常互相残害。所以他老人家就用释迦牟尼(能仁清净的意思),希望世人不要这么火急火燎、打打杀杀的,要保留内心的一点清净、仁慈,大家互敬互爱,不挺好吗。
5.
那么多菩萨,为啥在中国形成了“四大菩萨信仰为核心”的汉传大乘的基石。
各种经典,经常能看到这四位大菩萨的身影。其实,他们在久远时代都已成佛。佛陀示现讲经说法时,他们不过是倒驾慈航,以一个菩萨的身份,来帮助佛陀弘法利生。
这四大菩萨到了中国,不仅有了自己的中国道场,还与中国本土的儒家学说,很好的相互补充和融合。
这里要澄清的一点是,这个融合并不是指原来大家有缺陷,你借鉴了我,我学习了你,从而大家都变得更加完美。
这里的融合是将佛教从儒家的角度进行了中国式的诠释,这也是佛教能在中国扎根并繁荣发展的主要原因。
而补充指的是,儒家主要讲人伦之道,也就是佛家六道之一的人道的伦常。而佛教是讲包含人道在内的六道、十法界的实相,时空概念更深更广。
四大菩萨就是佛教中国化的选择。
四大菩萨文殊表智慧,观音表慈悲,地藏表孝道,普贤表实干。
在具体的学习上,我们要按照地藏→观音→文殊→普贤的顺序去理解。
地藏信仰是整个大乘佛教的基础和基石。地藏代表孝道,孝养自己的父母。而“孝悌”也是儒家思想的基础和核心。
在孝养父母的基础上,佛家再把这份孝心扩大到对整个社会大众“予人快乐、拔人之苦”的“慈悲”。而儒家是在孝养父母、尊敬兄长的基础上,延展到“上致君、下泽民”的境界。
这点来讲,佛家与儒家如出一辙。
但是孝养父母和服务社会大众,不能仅凭着一腔热血一味地蛮干,处处时时“慈悲为怀,方便为门”,佛家不还有句话叫做“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吗?
到底要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良莠不齐的社会大众,需要的正是文殊菩萨所代表的“智慧”。
这个智慧,佛家也称作“般若”。
佛讲经四十九年,般若法讲了二十二年,可见“般若”“智慧”的重要性。
般若是整个佛陀教学的核心。我们的一切学习和修行,都是为了启发和开悟我们自性里本有的般若智慧。
最后的普贤代表实干。佛讲了这么多,不是务虚,更不是教大家成为一个夸夸其谈、唾沫横飞的演说家。而是要求每个学佛者自己要真刀真枪地去干,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修十善业,服务社会大众,利乐有情众生。
所以,四大菩萨的信仰互为支撑,缺一不可。一即四,四即一。
6.
佛教让大家四大皆空,是不是就是要大家抛弃父母妻儿,出家到深山老林中去消极地避世苦修?
这是不明内里的初学者有疑问,也是阻碍他或她不敢也不愿意进一步了解佛法的障碍之一。
大家印象中,和尚尼姑就该躲在偏远的山区寺庙,两耳不闻窗外事,独卧青灯古佛旁。
这是极大的误会,或者说这是小乘佛法的境界。
大乘法是活泼的、积极的、入世的和充满人情味的。
无论出家、在家,四众弟子都要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在根基既牢的前提下,要积极的走入世俗生活中去宣扬佛法。
对于在家二众弟子,首先要度的就是自己的家亲眷属,即父母兄弟姐妹。如果连自己的至亲都度不了,何谈去度外面的人。
佛家讲的度,就是帮助的意思,帮助脱离苦海。这是佛家“爱”的体现,这种爱不像我们世俗的爱。
世俗对父母的爱和孝敬体现在听父母的话、给他们钱、让他们住大房子、吃好吃的、让他们去旅游……
当然,这个如果普遍都能随人心愿也很好,但是往往这些又求而不得。而且这个世俗之好不真实、不究竟,没有让自己的父母了脱生死、永脱轮回,白白错过了一世为人、闻道成佛的机会。
对于出家弟子,虽然离开了父母和兄弟姐妹,如果是为了上报父母恩而修道有成,所得功德父母有份。
就像《地藏菩萨本愿经》所讲的婆罗门女和光母女的例子,为报母亲深恩虔诚念佛、供佛,得证菩萨境界,她们的母亲即刻脱离地狱,上升忉利天宫和人道。
所以,出家弟子出家修行,是报父母恩的另一种方式,真正有成就的出家人,其父母的福报不仅在今生,也在来世。
7.
初学佛,应该从哪里开始比较好?
我与佛结缘,是从抄经开始,而且一抄就是《金刚经》和《法华经》这样高级别的经典。难怪我抄来抄去,云里雾里。就好比一个毫无根基的菜鸟,一上来就要练最精妙的武功一样。
其实,这么说也不严谨。禅宗六祖不也毫无根基,人家在大街上卖柴火,听到有人在念《金刚经》,一听就明白了。
说到底,大家根性不同,六祖是上上根性的人,而我……
普通根性的人,还是要讲求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开始打根基要紧,有几本小册子对于打根基是不错的选择,还可以很好的学习古文,更是改命换运的法宝。
一本《了凡四训》,一本《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两本都是根据真实发生的事情编写而成,尤其《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根据亲身经历所写的《训子文》。
从这两本书也能看初古代社会儒释道三教融合的程度有多深,古代真正的儒者都是兼通三教的通儒。
最后,澄清一个误会。现在一提到“佛事”,人们就想到做法事,超度亡人,其实这是对佛事莫大的曲解。
佛事,就是佛陀的事业,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的教育事业。
佛陀有无上法力和神通,却不使用,也不建议佛弟子使用,而只是采用教学的方式,目的就在于神通只能痛快一时,而对人心的教化方能取得长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