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研究问题的情境性分析:
“为什么会打雷下雨,为什么有冬天夏天,不知道的奥秘万万千千,智慧简单又不简单……”这一首朗朗上口的《雷欧之歌》经久不衰,就是因为歌词中那简单的三个汉字——“为什么”,这三个字是儿童所期望的最快了解生活中所有问题的法宝。好奇是幼儿的天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能让幼儿提出“为什么”,当成人被儿童提出的许许多多的“为什么”包围而招教不住时,通常会搪塞地反问儿童:你问那么多为什么,你是《十万个为什么》吗?
幼儿园里的孩子们在一日生活中也十分喜欢问老师各种各样的“为什么”,有的“为什么”老师可以当场解答,但有的“为什么”就无法及时用最准确的方式和语言去解答。
(一)情景再现
科学活动《认识时钟》
尽管幼儿对于时钟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前期经验,都知道了时钟的三个指针的名称及其所代表的的时间概念,但是仍然有幼儿提出许多关于时钟的“为什么”:
幼儿1:“为什么时钟上只有1—12 这几个数字?”
师答:因为时针绕一圈就是60分钟,按照5分钟一个间隔,时钟就被分成12分啦!
幼儿2:“为什么时钟上的三个指针都是朝着同一个方向转的?”
师答:我们说起旋转时提到过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钟旋转,时钟上的三个指针都是顺时针旋转的,因为时间不会倒流,所以指针也不会反着转。”
回答完之后,我觉得这个回答不够好,但是却也想不到更好的回答了,而且我发现面前举起了更多的手,于是我鼓励大家把关于时钟的“为什么”都说出来,然后我把这些为什么全部记录下来。
“为什么时钟上每个数字之间间隔是5分钟呢?”
“为什么我们的生肖和时钟上的数字一样都是12个?”
“为什么时钟上的指针一直在不停地转,它会停下来吗?”
“为什么我们一天有24个小时,但时钟只有12个数字?”
“为什么有的时钟是有指针的,有的直接看数字就好了?”
“为什么有的时钟会有滴答声,有的却没有?”
“为什么……”
此时又有幼儿举手示意,他说:“老师,我要回答一下刚刚XXX提出的问题,只要时钟一直有电而且没有坏掉的话,它一定会一直转下去的,因为地球一直在转,时针肯定也会一直转下去的。”这番回答让人十分惊喜,幼儿间的你问我答比师幼间的一问一答要要价值的多。随后的过程中还出现了幼儿的“自问自答”,幼儿并不是提前准备好问题答案,而是在听完其他幼儿的发言后突然茅塞顿开,自己回答了自己的问题。这一个活动的研究讨论氛围十分浓厚,直到活动结束后还有许多幼儿围着我问出许多新的“为什么”。但是由于接下来是自主区域游戏时间,我只能收起刚刚记录下的许多“为什么”继而组织接下来的生活活动和区域活动。仍有许多幼儿的“为什么”没有得到解答,但却只能随着下一个主题活动的开展不了了之。
(二)情景分析
大班幼儿围绕某个主题内容提出许多无法及时解答的问题主要受到以下四个因素的影响:
1.课程因素 幼儿园的作息表尽管理论上是有弹性的,但一日生活环节十分紧凑,没有充足的时间解决幼儿提出的每一个“为什么”;每一天的主题内容是固定的,虽然有所关联,但是一般都没有连续性,所以前一天的“为什么”到第二天又会被新的“为什么”取代。
2.环境因素 市面上的幼儿科普书籍很多,班内幼儿的知识面比较广,因此思维比较发散,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疑问;先前班内项目活动的开展为幼儿营造了浓厚的解决问题的氛围,同时也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
3.教师因素 面对幼儿五花八门的“为什么”,教师实在无法一一回应,有的问题甚至比较深奥难以解释,教师的知识水平有限,无法在短时间内用合适的方式和语言进行回答;对于幼儿直接抛出的问题,教师通常采用单一的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回应,而幼儿的连环提是无休无止的,因此这种单一的回应方式既效率低下又浪费时间。
4.幼儿因素 好奇好问是幼儿的天性,面对着神秘多彩的世界,幼儿几乎都有着强烈的探索欲,而探索除了可以自己亲身体验之外还可以通过提问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这个世界的奥秘环环相扣,所以幼儿提出的“为什么”也是一个接一个。
(三)解决策略
根据以上的分析与思考,基于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提出了课题《“我们的十万个为什么”——幼儿园大班主题背景下“问题墙”的设计与操作研究》,试图采用师幼共同设计班级“问题墙”的形式,将幼儿在主题活动中提出的无法及时解决的问题留档,并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解答,从而培养幼儿爱提问,勤思考,善回答的优秀学习品质。
二、核心概念的操作定义
幼儿园大班主题背景下“问题墙”:幼儿园大班主题背景下“问题墙”是指将大班幼儿在各个主题活动中提出的无法及时解决的问题以存档的方式记录在班级墙面上,从而形成的一面主题内容拓展墙,幼儿可以以各种表征符号记录下自己的问题,也可以用表征符号或者其他方式对问题墙中的问题进行回答,还可以在墙面上补充自己的相关疑问,通过自己的探索实现你问我答或者自问自答。
三、研究指向、内容与过程
(一)研究指向:
1. 通过“问题墙”的设计和操作,使得大班幼儿能够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化被动认知为主动学习,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乐于探索问题的原因,尝试解释事物的本质。
2.通过“问题墙”的设计和操作,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兴趣点,摸清幼儿对于主题内容的认知程度,为开展下一次活动积累经验。
研究内容:
1. 师幼共同设计问题墙形式,结构与内容。
2. 基于某个主题通过问题墙的使用拓展主题内容,丰富幼儿探索认知体验。
3. 总结案例,提炼问题墙设置固定设计方案,同时进行反思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