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打拼的你过得还好吗?

在朋友圈看到一段文字,是位刚毕业不久的朋友写的。他说:

在大学毕业的最尴尬年纪开始迷茫,尚未配妥剑,出门已江湖;

想给父母长辈买点礼物表示关心,却没有经济能力;

半夜生病亲人朋友都不在身边,只能独自熬到天亮;

上吐下泻到昏天黑地,却还要嬉笑着应酬、喝酒、吃火锅……

是啊,在外打拼的我们,总会在某些瞬间被突如其来的丧感折磨得遍体鳞伤,觉得当下的处境各种不如人意。

辛苦忙碌了一年,可生活依然没有什么更好的转变,口袋里的钱赶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养活自己都是个大难题,更别提回馈父母了;

喝了几大碗心灵鸡汤,可还是做不到完全充满“正能量”,身边没有一个家人朋友可以吐露心事,最后只能用一些假开心来麻痹自己。

那当初自己为什么不回家工作呢?


01

“远走他乡最大的好处是,你可以借此抛却那些不愉快的往事,假装它们从来都不曾发生。”

小A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除了自己的姐姐,他们还跟叔叔一家住在一起。后来,婶婶又生了一个儿子,全家八口人就挤在两间小小的平房里。

在18岁之前,小A费尽一切心思想要逃离家乡,因为那里充满了贫穷、饥饿和孤独。为此,她拼命读书学习,拿校优、省优以及数额够她整学期生活费的奖学金。

后来,小A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还是985和211;再后来,小A留在了北京,做的是文字工作。

她以为,这样就可以完全割离开曾经的贫穷生活了,她可以假装它们从来都没有出现在自己的生命中过。

可没想到,每天筋疲力尽地挤完地铁回到自己昏暗的公寓,脑子里浮现的还是家里那两间抹着白漆的小平房,和那个蹦蹦跳跳聒噪不已的小弟弟。

甚至于,她的文字中也常常出现村头老人口中的各种故事,鬼怪妖狐、历史传奇、土匪好汉……带着点黄泥土的味道。


02

“曾经我也是个梦想家,后来梦没了,只剩下想家。”

大熊是小城镇里一个普通工薪家庭的孩子。上学的时候就想一个人去大城市闯荡闯荡,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世界这么大,不好好看看都对不起人生走的这一遭。

然后他拉上自己的好朋友来到了广州。

可没过多久,他又逃回了自己的老家,考了个事业编制,每天给领导端茶倒水,顺便做做笔录,干点苦力。

对这件事情,最开心的莫过于是他的父母了,他们给了他一把新房子的钥匙,还有父亲开过的一辆旧车。“回来就好,以后交个女朋友,带回新房子住,爸爸妈妈支持你。”

他说,大城市的生活太险恶了,付出大半的心血却还是看不到接下来的日子会怎么样。

一方面害怕让父母失望,让亲人失望;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对抗不过生活。到最后,梦没了,只剩下了想家。

“我还是回山洞里吧,安全舒服,不会出事。”


03

“真正的成长不是期待被守护,而是成为守护人。”

艾米留在上海的原因很简单,他想挣出自己的一方天地,他不愿仰仗着父母的鼻息生活,他要向所有的亲朋好友证明“我已经长大了”。

他进入了IT行业,天天熬夜通宵累的不行。但面对严峻的生存环境,他始终沉着冷静,从未有过怀疑和退怯。

他脑子里每天想的都是,手头的这个项目还有哪些不足和缺陷?怎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该怎么把一个小时变成两个小时?

后来,他顺利进入了公司的管理阶层,薪资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金钱来回报父母。

在艾米看来,当一个人有自信可以独立,有底气捍卫自己的生活、守护自己的家庭的时候,他才算是真正的成长了。

没有实现这个大前提,其他的所有成长在本质上还是离不了依赖。


04

逃离家乡和守望家乡永远都是一个未知的命题,从来没有对错可言。因为生活本就是一场冒险的旅途,只不过有些人走得大胆一些,另一些人因为害怕就迈小了些。

而在更多的时候,逃离了家乡的人并不能完全摆脱家乡的影子,甚至是一种此长彼长的正相关关系——逃离是为了更好的守护。

《守护故事的人》中就曾讲述过这么一个故事。在大都市里事业有成的女编辑简出生于一个愚昧落后而且贫穷的原生家庭。

父亲保守固执,只在乎教义和颜面,把渴望知识和追求事业的女性视为堕落的教众;母亲接连不断地生下了六个孩子,最后还是因为受不了丈夫的无知打骂而离家出走。

在退休作家薇尔达的帮助下,简终于逃离了家庭,去纽约追求自己的生活,她学会了如何做一名独立自信的女性。

“把背挺直,不要总觉得自己有愧于人。成熟的女性必须要学会自信满满地面对这个世界,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她就永远只是个小女孩。记住了,你在说话的时候,也一定要直视对方的眼睛。”

可自始自终,简都没有独自面对家庭和过去的勇气。某一次,在机缘巧合之下,她迷上了一份废旧的书稿,书稿主人公的故事让简重新看到了自己的人生。

她决定要面对自己的家庭,即使会遭到无限大的反对与质疑;她决定去守护自己尚未成年的妹妹,就像当年薇尔达守护自己一样,给她一个自主选择的机会。

在故事的最后,简说:“这一次,我将彻底投身其中。”


05

离家打拼的我们,心里都有一个期待实现的理想和目标,或许不是为了一定要功成名就或者衣锦还乡。

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其实是对抗,跟庸庸碌碌的生活对抗,跟自己的原生家庭对抗,跟那个永远被父母羽翼所庇护的孩子对抗。

《休伦港宣言》开头的一句话很有现实意义:

“我们这一代的人,孕育于至少是相当舒服的环境,安置在各地的大学殿堂里,不安地看着我们即将要继承的世界。我们长大了,我们的舒适感却被那些太过糟糕以至难以回避的困境一一刺穿。”

可那又怎么了,我们现在所遭遇的种种琐碎问题不过是些小儿科目,偶尔的丧感调剂一下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一点都不可怕。

因为对抗势必伴随着成长的阵痛,世界是平衡的,要得到你就必须要付出,要付出你还必须要学会坚持

真正的生活就是在经历过这些之后,让自己变得更好,让家人变得更好。

-END-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