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你好,我是观烟,这次我们讲《诗经》。
从传统的中学语文教材里讲《诗经》是“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600年)这500年所传承下来的诗词,后由孔子进行删选,整理出诗歌共305篇,编辑成册,那我们先从第一个问题下手,孔子为啥要删诗?搞清楚删诗之前,何为诗?诗有何用?
中国素有“书香门第”的传统,这便是贵族和暴发户之前最大的区别,贵族是既要有钱,又要有闲,再经过几代人文化的熏陶,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而正是这种似懂非懂,半推半就诗词才能够蕴育出某种直击人类灵魂的力量,特定的场合下引用某些诗词总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比如演讲,谈恋爱,说理往往是最大的忌讳,绕过理性激发内心原始情绪,引起共鸣往往才能够收获到雷鸣般的掌声和敬仰以及水晶一般的爱情,至此何为诗?这里我们给诗下个定义:形式上有韵律,内容有点朦胧的语言;我们回到《诗经》,《诗经》的目的是教化民众,中国古代亦有诗教传统,而《诗经》作为高度文明化的产物,必然要删掉那些庸俗、低俗、媚俗的诗词,一言以蔽之“我要反三俗”
《诗经》的分类有:风,雅,颂,是不是相似音乐的分类,其实并不矛盾,因为《诗经》是可以唱的,比如邓丽君的《在水一方》,好吧,古代没有歌谱之类,所以口口吟唱之中早已没了谱,类似的还有佛教中的六祖慧能所谓:不立文字,见性成佛;的观念,不知又损失了多少佛经;
我们首先看风,风是什么? 所谓随风飘动,风是一种气息,一种氛围,社会风气,这种风气会有政府专员进行采集编辑传到统治者的耳朵里,形成某某地民风如何,如何,此为‘采风’统治者也会把自己的意图写成诗,吹拂到民众里去,所谓“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用诗词的语言,说出来就相对婉转,也叫“发乎情,止乎礼”
雅,君子温文尔雅,雅便是正,风是风气,而当风气的主题比较宽泛,影响很大就是雅,所谓“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謂之雅”雅又分大雅和小雅,帝都的宫廷内部皇家乐歌是大雅,而帝都周边的贵族用的是小雅;
颂,歌颂,顾名思义便是祭祀的意思,如周颂,商颂,鲁颂便是周天子的祭典,宋国的祭典,以及鲁国的祭典,孔子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如此我们再看《诗经》的编排,首先便是十五国风(二南,卫风,郑风,齐风等等)其次是大雅和小雅,最后是颂的部分;这里我解释一下什么是二南,二南是“周南”和“召南”,西周建立至周武王去世,周公和召公有重要的分工即“分峡”峡在今天河南省三门峡市,是河南,山西,陕西三省交界的分界点,峡的西边归召公管制,峡的东边归周公管制,召公负责主内负责稳定,周公负责主外开疆扩土,那南是什么意思呢?周公在外征战,故土洛阳在南边;召公故土在岐山附近,岐山往南便是召南;周公和召公是西周黄金时期的代表,所以《诗经》便是由二南开篇;
既然是二南开篇,不得不提我们对《诗经》最熟悉的一首《周南.关雎》如果问诗经里哪一首最美,不管是出于个人的文学底子还是小市民的嘴脸,当然首选《周南.关雎》,那么让我们重温一遍这首诗词: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河边上传来小鸟的叫声,那是求偶的叫声)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你看那大漂亮,是小帅追求的目标)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大漂亮挑着水里面的荇菜,左摇右摆)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回家后,思念大漂亮,想的睡不着觉)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追又不好意思追,好忧愁啊)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长夜漫漫,怎么把大漂亮拿下呢?)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想到了,第二天,披着,不,穿着帅气的小皮衣,抱起吉他来到河对岸唱到:妹妹你坐船头,哥哥我岸上走;没想到河对岸的大漂亮敲起了钟鼓回应道:小妹妹我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那到底有没有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诗里没说,因为恩爱属于婚姻,而关雎讲的是恋爱;
如果我们进一步从古人的角度来看关雎这首诗,《周南.关雎》,讲的“后妃之德”这首诗是周文王的妻子太姒的口吻写的,所谓“左右流之”左右是指身边人的意思,而荇菜是宗庙里用来祭祀祖先的,古代大家庭讲的是多子多孙,言外之意就是我一个人忙不过来,我找两个人去帮你选妃,自己选的妃也算是自己人,避免了引发宫斗;
《诗经》里类似的诗词其实并不多,本着“正确的”文学观,如果古人历代名士要在诗经里选一首最美诗,他们又要如何选择?这个要从《世说新语.文学》说起;
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公曰:“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谢家讨论《诗经》那一首最美,谢玄,这位将来以指挥淝水之战而著名的青年才俊答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首诗是《小雅.采薇》一段,这首诗原本是周宣王时期征战蛮夷,因蛮夷不安套路出牌,打了几年仗,最后讨伐的队伍无功而返,回国的路上有感而发,诗里弥漫着淡淡忧伤,美得让人心碎;然而大家长谢安却说:不对,《诗经》最美诗词是“谟定命,远猷辰告’这个翻译过来就是国家的大体方针,属于政治正确的;谢安在当时不仅是第一流的知识分子,还是第一流风雅的人,同样的问题我们也可以在东晋第一才女谢道韫那边找到答案,谢道韫给出的也是《诗经》里我们相当陌生的:“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这句诗出自《大雅•烝民》当时周宣王派仲山甫去齐地筑成,尹吉甫做这首诗来送别仲山甫,顺便赞美周宣王能够任贤使能,中兴周室。
从这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诗经》贵为经书,自然为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要有助于教化的,所以才能赢得了后世尊崇;如果只是从文艺欣赏角度来读,对诗经才算是“有失体统” 就像现代“最美警察”、“最美售票员”如果真的是靠颜值取胜,所有人反而都会觉得低俗。
最后我门看下孔子所谓:不学诗,无以言;那么从古人的角度上来说《诗经》的现实意义是什么?从谢公讨论《诗经》那一首最美的段子来说,诗经不会是吟风弄月,抒发心情之类,古有“诗以言志”更应该是抒发志向,表达观点,从本文开头暴发户和贵族之间的例子可以推断,贵族之间的语言体现的优雅和含蓄,超脱,简言之就是话里话外给人留有余地,留足了面子;我们可以从美国作家米切尔写的唯一著作《飘》后改编成电影《乱世佳人》这本书里看到很多有关于贵妇人之间日常沟通,语言的含蓄和维护家族利益的沟通真的非常精彩;同样在《左传》里我们也能够找出很多有关于《诗经》的切口段子,是的,《诗经》实际上就是贵族之间交流的通用语言,从贵族的角度来说,也真的可以是:不学诗,无以言;但是如果只是背诵诗词,沟通过程中用诗不当,也必然会造成灭顶之灾;
我们从《左传》国宴赋诗的故事来看一段,晋国使臣赵孟去郑国做客,郑简公为了巴结晋国请赵孟吃饭,还带上郑国七大贵族作陪,酒后三巡赵孟让七大贵族赋诗一首 “以观七子之志”。
郑简公在垂陇这个地方设宴招待赵孟。赵孟是晋国执政大臣,而晋国又是诸侯盟主,是郑国不敢不依附的强国。所以郑简公对赵孟的招待规格很高,非但自己以一国之君的身份亲自接待,连郑国最重要的七大贵族也一同作陪。赵孟感到相当荣幸,于是请求七大贵族各自赋诗,也好使自己可以借诗歌“以观七子之志”。 我们只看其中一首,伯友所赋:《鹑之奔奔》鹑之奔奔,鹊之彊彊。人之无良,我以为兄。鹊之彊彊,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君。简单翻译就是,我们的国君人品不行,生活不检点还不如喜鹊和鹌鹑来的单纯,这样的人,不配做我的国君;赵孟听出这句话的讽刺,也没有惯着伯友当即怼到:这样的言语,连房门都不该出,何况在当下这个场合; 好在其他六大贵族赋诗还算得体,伯友当场给郑简公难堪,两人之间矛盾迅速恶劣,不久后伯友便被郑国人所杀;
其实中国的传世文献里,西周传下来的历史遗迹,其实也没有多少,今天能得到学界基本公认的,也就是《周易》《尚书》里若干篇,还有《诗经》里一些诗,此外没了。所以《诗经》单单作为史料看,也珍贵极了。
好了,如果读者想了解《周易》可关注我的简书,搜《周易》,下次我们来谈《尚书》,古有“诗书传家”诗是便是《诗经》书便是《尚书》那又为什么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呢?我们尚书上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