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成尚荣老先生在《儿童立场》中提到:要让儿童回到游戏中去。玩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事情。因为在游戏中儿童是最安全的、最快乐的、最真实的。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孩子的感官被打开,所有的体验都回到本能。这个时候,孩子们的注意力和关注点就会围绕游戏本身和孩子自身的反应中去。也正是这一点,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也常常会用到游戏教学。
对于英语课来说,大家的第一印象大多是:英语课是活泼、热闹的。因为英语课中会有很多的游戏环节。在我教授英语的这些年里,我也在不断的学习如何用好玩的游戏帮助孩子们完成学习目标。似乎,看起来有趣的、热闹的游戏更能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热情。可是,在有些时刻,我常常会去思考:热闹的课堂究竟有多大的效果?尤其是,有些热闹的游戏看起来很好玩,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课堂的氛围也很好的时候,我更会去这样思考。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对于游戏的关注点也是在不同的地方。有的孩子可能关注知识本身的学习,游戏只是辅助,有的孩子则关心游戏的方式,有的孩子会关注游戏的结果,也有的孩子只不过是关注自己的参与……结果就是,看起来很好的游戏设计,看起来很热闹的学习氛围,其实并没有真正的达成学习的目的,有的时候甚至是一场徒劳。
英语课一定是热闹的吗?游戏一定是闹腾的吗?我想,应该不是的,我们要去看热闹的背后孩子真正获得了什么,更要看我们设计游戏的初衷。一些安静的游戏也许会有着你想不到的效果。我想起来暑期的移动课程夏令营,英国的老师在一次戏剧课课前热身的时候带着孩子们玩了一个学婴儿睡觉的游戏。游戏的规则是比比看谁更像婴儿一样能安静的睡着。在这个过程中50人混龄的大课堂中孩子们竟然都能保持鸦雀无声。孩子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丝毫不受其他人员的影响。这个游戏的目的其实就是要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和专注度。在那个安静的环境中,突然有那么一刻,我感觉安静的游戏真好。也就是那个时候,我就又想到了:“游戏一定是热闹的吗?”这个问题。热闹的中间有没有喧嚣?有没有嘈杂?我们可不可以也静悄悄的?这是我一直在反思的问题。
上午,我的课是三节连上,加上早读,一个上午我就有四节课。考虑到孩子们的感受和接受能力,我把第三节课调整成为以听力输入为主的英语游戏课。当然,游戏是很简单的木头人游戏,就是让所有人起立跟着绘本唱跳视频,只做动作,不发出声音。当视频音乐停止的时候,所有人静止不动。如果有人动了,则淘汰。看孩子们静悄悄的听音频,玩游戏感觉很不一张。原本热闹的课堂,突然变得安静。孩子们的注意力在随时会停止的绘本音频上。这种有意后注意,无形中加深了孩子对听的关注,也许平时没有听清楚的地方,他们能格外注意到。安静下来的游戏,孩子们其实也格外的开心。因为,每次停的时候,我都会一一去检查,我会对每个孩子定格的造型进行简单的评价,有些看起来一人和就会动的造型,我还会用手去接触一下。每个孩子都很期待那种拗造型后被“审视”的时刻。他们所有的笑点和快乐都会在那个时刻爆发。到了下课的时候,有些孩子也许并没有之前那么安静了,他们不由的哼起了绘本音频的内容,这节课听的输入也就达成了。
就这样,孩子们安安静静的沉浸在绘本歌曲中,没有发言,没有抢答,在快乐中磨耳朵。看起来好像没有读书,却在心里像过电影一样反复。
游戏本身是好的,是孩子们喜欢的。关键是我们怎样去找到游戏中的平衡,或许喧嚣会喧宾夺主,或许沉静则会沉闷无趣,动静皆宜,才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