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安娜. 卡列宁娜》(分段,删改)提出了好些问题。爱情是一场疟疾吗?爱情会带来破坏性的后果吗?好人的命运就是如此不幸吗?……这部影片是成功的(我想说很多名著改编的电影差强人意)。
这部电影的构图很有特点,比如经常出现两人同框相对的镜头。影片很有美感,美人,美景,还有彼得堡莫斯科室内的奢华,都有老俄罗斯情调与文化特点。(1881-1883)
电影中的安娜. 卡列宁娜和小说阅读想像中的女主人公高度吻合,这很让人惊叹。很显然,选角和表演都是没问题的。安娜. 卡列宁娜在小说名著中是令人难忘的个性化人物,她在电影中也成了无可挑剔的角色。
这是一部让人情感与内心惊心动魄的电影。它在刻画安娜的内心矛盾时,时时在叩问观众的心扉。爱情的美好大概应该出现在人生适当的时间,如果出现的时间阶段是错误的,就可能带来毁灭性的后果。安娜起初是护住自己的,但是激情冲决了她的防线,自此,她变得不顾一切。托尔斯泰创造了这样一个同时让人热爱让人痛恨的女性,被照搬到电影中。前一秒我们无比憎恨,而后一秒也许就是无比同情,这种对安娜的复杂矛盾的感情紧紧地揪住观众的心理。
托尔斯泰空前绝后地创造了“安娜. 卡列宁娜难题”。它无法被解题,它处于两难之间,爱与不爱,都是问题。这一难题还探触到人类情感的底线。虽然这出现在腐朽的上层阶级,然而,就有如《廊桥遗梦》(它逃避了难题,最后是世俗与庸俗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这种情况总会在人类情感史中出现的。
这就不得不让人注意到人类男女关系迄今最为文明的形式——婚姻。“安娜难题”直指婚姻所天然包蕴的危机。然而,相比于两性关系的其它形式,也许婚姻勉强算是最完美的。电影以年轻健壮的列文. 康斯坦丁和年轻美丽的吉蒂两人的完美结合,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同渥伦斯基与安娜的非婚情爱进行对比,也许就是为了说明宁静美丽的婚姻生活中的爱情更其值得追求。
渥伦斯基在电影中被塑造成了一个楞头青,他的不成熟似乎成了安娜悲剧的源头。他也曾为爱情,愿意抛弃自己的功名,然而,这却只是一时冲动。冲动是魔鬼,之后是一切都无法收拾。
电影也揭示了相爱容易相守难的稳定男女关系中的矛盾冲突,渥伦斯基和安娜在关系确立之后,安娜因为照顾不周而陷入封闭难忍,萌生猜忌心理,等等因素,导致了两人关系走向末途。
电影中的卡列宁是个“圣人”,一个容忍克制的丈夫,一个慈爱的父亲,然而,不幸的婚姻生活降临到他头上。也许,心底善良的丈夫是不贞妻子诞生的温床。
这部电影它努力克制主创人员的主观倾向性,它只是呈现。不同的观众,大概对《安娜. 卡列宁娜》会有不一样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