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绮诗出新书了,名为《小小小小的火》。
关于伍绮诗,可能很多人都知道。2014年时,她出版了第一本小说《无声告白》,故事编排精妙细致,文笔沉稳内敛,广受读者好评,成为2014年度最具实力且众望所归的黑马。
我至今仍记得我阅读《无声告白》时的感受,虽然能感受到作者的技巧,但总体来说还是文字流畅、情节勾人的,读起来仿佛进入了一个藏着无限宝藏的森林,幽深浓密、欲罢不能。
所以,当我得知伍绮诗出版了新书的时候,就立刻下单购入了。
因此,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我会期待《小小小小的火》,完全是因为《无声告白》。
但在读完《小小小小的火》这本书之后,也许是因为我读过《无声告白》,对其期望过高的缘故,我对其颇有些失望。
首先是这本书的结构。
《小小小小的火》与《无声告白》的结构一般无二,都是以悬念开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然后再通过倒叙来详细地介绍事情的起因及发展经过。
《无声告白》的开头是“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然后将现在与过去穿插起来进行创作,让读者们在了解莉迪亚死了这一现状及其后续发展之外,还能从他们一家过去的生活中了解到他们的各自的经历,从而窥见这个家庭的病症所在。
《小小小小的火》的开头则是“理查德森家的小女儿伊莎贝尔终于精神崩溃,一把火烧掉了她家的房子”,然后将时间拉回到去年6月,讲述期间发生的故事,让读者了解伊莎贝尔为何会烧掉房子。
怎么样?两本书的结构是很相似吧?
可是问题是,作家本来就是一个创造的职业。任何作家在自己的第一步作品里采用某结构没有问题,但如果在第二部作品里还是采用这个结构就会显得单调而略失新意了。
当然了,伍绮诗目前只出了两部作品,所以可能也只是两部作品结构恰巧相似,而我又过于严苛吧,希望能在她的下一部作品里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其次,是关于故事的主题。
《小小小小的火》在主题上与《无声告白》有很多相似之处,讨论了很多跟个人、社会息息相关的现实话题。
《无声告白》从一个家庭入手,通过父亲詹姆斯的经历讨论了种族歧视的问题,通过母亲玛丽琳的经历讨论女性事业发展与家庭平衡的问题,通过孩子们的经历讨论家庭教育的问题……种种问题,看似繁多散乱,实际上却紧紧地跟各个人物结合在一起,且都是为了故事的走向而服务,达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这些问题看似分散细碎,但却像滚雪球一样,一点一点地聚集在这个家庭里,并导致家庭出现了悲剧。
因此,《无声告白》里讨论的各个问题并不是互相独立的,它们都是在为故事的走向而服务的,厚重而有力量。
而在《小小小小的火》中,作者则把故事放置在西克尔高地整个地区,通过讲述多个家庭的故事来讨论了多个问题,如,通过米娅的经历讨论生活方式及生活意义,通过理查德森家的生活讨论生活方式、教育方式、早恋怀孕等问题,通过麦卡洛家的生活讨论领养、种族歧视等问题……是的,比起当年的《无声告白》,这部作品讨论的问题更多,而且也更大。
不过值得可惜的是,《无声告白》里讨论的话题都在为了故事而服务,而在《小小小小的火》中讨论的话题好像也仅仅是讨论而已。拿掉早恋怀孕,拿掉领养孩子,整个故事似乎也没什么影响,依然可以朝着结局按部就班地走下去。伍绮诗是有野心的,但正因为她的野心,这个故事并没有讲好——作者在这部作品里讨论的东西太多了,什么都放进去了,但却什么都没表达清楚,显得不伦不类,不知所云。
讨论完这本书的结构和主题之后,我们再来谈谈这本书的文笔。
每一个写过文章的人都知道,当自己有灵感有话可说的时候,会感觉那些文字是有生命力的。它们只是恰由自己写下来一般跃然纸上,只要自己不停歇,它们就能源源不断地出来,变成富有情感和力量的作品。而一旦我们没什么话可说的时候,文字在自己的笔下就仿佛是变成了骷髅,没有了生命力,只是胡乱堆砌在一起凑字数。
我不知道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是怎样的心境,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前面一如《无声告白》一般流畅,但读到中后部分的时候,就觉得无聊了许多。所以,整体感觉比《无声告白》稍弱一点。当然了,这个也不能说真的就是作者的原因,本来文笔的喜好就是一个很主观的事情,也许是我对故事内容本身的不喜欢才对其文笔也产生了偏见也未可知。
所以,总体来说,不论是《无声告白》还是《小小小小的火》,我们都可以了解到伍绮诗的野心,而且我也相信她可以写出很多很棒的作品。只是就这部作品来说,我个人觉得是远不如《无声告白》的。
很多人在生活或工作中都听说过“聚焦”这个概念,意思就是把目标聚焦在一点上,做好这一点,妄图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往往是会失败的。写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作者只要能紧紧抓住一个点写透写好,就已经是一部很好的作品了。古往今来,诸多名著莫不如此。衷心相信并期望伍绮诗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吧。
更多书评文章,请移步公众号【更多】(ID:Know-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