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脸是怎么白的
曹操是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同时还是武术家、建造工程师、音乐作词人等。曹丕的妈妈卞皇后“本倡家,年二十,太祖于谯纳后为妾“,也是文艺人。曹丕同母兄弟四人中,老大曹丕和老三曹植继承了父母的文艺基因,老二曹彰继承了父亲武艺基因,老四去世早,不知道继承了啥基因。
曹丕是个文人,文才好,“年八岁,能属文”。年长以后,“帝好文学,以著述为务”。曹丕忘记了曹操“天下尚未安定”的遗言,在一帮迫不及待地要当从龙之臣的拥戴下登上了皇帝位。 一个三十多岁好讲经著述的文学家当了皇帝,也不知是他本人之幸,还是他身边人之福。
文人不是不能当皇帝,相反,文人完全可以做个好皇帝。但显然,曹丕做的没有他自己预想的那么好。
曹丕做了7年皇帝,做了很多事,当然有很多有益事。但有几件事影响很深远。
第一件事,在选拔人才制度上实行拨乱反正。变唯才是举为九品中正制选官。简单地说,就是国家在中央和地方分别设置人才考核官员,名曰大小中正。国家统一印制人才调查考核表,将被考察对象的调查考核结果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品。这个调查考核结果就是吏部选拔任用官员的依据。这个考核表里有两项重要内容,即被考核对象的家世和行状。家世就是被考核人的家庭出身和背景,行状就是本人的现实表现。家世这个指标是硬条件,一个人的家庭出身和背景与生俱来,高低贵贱一目了然,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至于行状这一指标,给个好评送一块毛巾几个鸡蛋,大户子弟谁会缺了这个。
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名义上是为了解决选拔官员标准模糊的问题,实际上是曹魏政权为了缓解与豪门大族的紧张关系而作出的重大妥协,是豪门大族向死去的曹操反攻夺权的一次重大胜利。紧接着,曹丕即位二个月后,就下诏修孔庙、封崇圣侯。三年后,立太学,五经课试之法,置春秋穀梁博士。
与曹操同时代打天下的一帮功臣成了新贵族,新贵族与旧有的老贵族通过曹丕实现了大联合,组成了一个新的豪门大族集团。新的豪门大族带着所有的老玩意回来了。
第二件事,大搞和平外交试图以德服人
曹丕爱读儒家经典,喜欢著书立说,能写会说。“故论撰典论、诗赋,盖百余篇,集诸儒于肃城门内,讲论大义,侃侃无倦”。写了一篇《太宗论》,赞叹往昔先贤,宽仁玄默,以德化民。其中有“尉佗称帝,汉文抚以恩德,吴王不朝,锡之几杖以抚其意,而天下赖安”等语。
曹操在世时,孙权袭杀关羽,传首洛阳,孙刘联盟破裂,曹操见到关羽脑袋的当月就去世了。曹丕继承魏王,派遣使者通报各地(国),孙权当即派人送礼祝贺,刚好蜀国的大将孟达也率众来降。曹丕自以为德配天地,深为自己的高尚德行所感动,激动得亲自书写魏王令,嘉奖孟达。“日前遣使宣国威灵,而达即来,……乃风化动其情而仁义感其中,欢心内发使之然也。以此而推,西南将万里无外,权、备将与谁守死乎?”。意思是说我刚刚派人宣扬国威,孟达就来降了。像我这样以德服人,大西南万里河山亲如一家,不需动武,吴、蜀就自然垮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