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小结与我的思考
周五晚上拉着队友一起听了一个当地华人俱乐部举办的教育专题讲座,请了四位藤校父母介绍他们育儿过程中的心得。这篇文章主要想记录一下那些让我眼前一亮和受到启发的故事。
精心的散养:兴趣为王
王建军老师的发言非常有意思,他提出的“精心的散养”的概念非常发人深省。他认为,看似散养,实则精心引导,在孩子14岁以前尤为关键(这个时间节点也与我最近在读的《养育男孩》不谋而合),14岁之后,就应该尽量放手,给孩子广阔的空间去自我教育。他认为这种教育方式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孩子长大后回忆起来自己的成长历程,会认为父母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更多的是自我培养,而因此自信心大增,在之后的人生道路上更有自主性。
体育锻炼的作用
兴趣爱好不一定能有成就,当然有的话是最好的。家长在带孩子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不应该抱着功利的目的。长期坚持的兴趣爱好最大的作用是培养孩子的素质和气质,比如自律、守时、坚毅,尤其是滑冰/游泳之类的活动可能会让孩子受伤,这之后,孩子如何给自己加油打气,如何鼓起勇气重回训练场,都是锻炼他们个人素质的绝佳机会。
王老师的二儿子小时候身体不好,于是当时抱着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父母让他学摔跤。但是这个孩子也不好好学,没掌握要领,比赛总是拿倒数第一。后来,因为长期练习摔跤,孩子的身体素质提高了很多,吃饭也多了,也不羸弱了,王老师便觉得,是时候把摔跤当成一个正经事来做了。于是他采用了两点办法,一是借力于引领者,二是用赏识教育来增强孩子的信心。
由于他的二儿子一直把大哥当成偶像,偶像的话他都听得进去。于是某一天,偶像在看完他的比赛之后说,你这水平也太差了,怎么和谁比都输啊。你要注重技巧,花点心思研究一下怎么在比赛中胜出。二儿子走心了,偶像都发话了,还不赶紧照着做。于是开始对摔跤这个运动上心了,水平也开始慢慢提高。
有一次王老师煞有介事地组织了一个小型的摔跤比赛,邀请了六户邻居朋友来和自己的两个儿子比赛摔跤。结果不负众望地,大儿子拿了冠军,二儿子包揽了最后一名。后来二儿子垂头丧气地回家,大家明知道他得了最后一名,还是全体起立为他鼓掌欢呼。二儿子有点吃惊,说你们不应该为我鼓掌,得了第一名的人是我哥,我是最后一名。这时候爸爸说,我们就是为你鼓掌的,不仅如此,我们还要颁一个最佳进步奖给你。你很优秀,已经比以前好很多了,继续努力下去肯定会和大哥一样强。二儿子听闻,瞬间有了信心,觉得爸爸居然把自己和自己的偶像相提并论。于是从此奋起直追,更加刻苦练习,最终成为纽约州的摔跤比赛冠军。
如何激发兴趣 并让孩子长久地坚持下去
王老师小女儿学小提琴的故事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这简直就是一个精心设计的网,疏而不漏,就等女儿掉进来的那一刻,计划成功。为了开发女儿的艺术天分,王老师经常在家里放小提琴古典乐,还时不时带女儿去听小提琴音乐会,渐渐地女儿爱上了这个声音,自己也想学小提琴。一看孩子“上钩”了,王老师反手一个后撤,泼冷水说,你可拉倒吧,小提琴难着呢,人家都是练习了多久才有这样的水平的。小女儿不服气,说我也可以好好练习,带我去试试拉小提琴好吗。于是王老师再出计谋,带着女儿去了一个天价小提琴店,卖的都是收藏品小提琴,女儿看到那个喜欢呀,王老师再泼冷水,说这个太贵了,几十万呢,我们买不起,还是拉倒吧。于是小女儿扫兴而归。可是,家里依旧小提琴声不断,音乐会也没少去。小女儿还是不死心,认为自己可以学好小提琴。就这样,王老师再度出招,带着女儿去了一个普通的乐器店。女儿试着拉了拉,然后看了价码,说爸爸这个才99刀,我们买得起,给我买可以吗。王老师说,99刀也很贵,我们也买不起呢。女儿软磨硬泡,保证自己会好好练琴,争取像家里放的音乐那样拉得那么好。王老师又说,可拉倒吧,人家每天练十几个小时才拉那么好的,你不行的,你拉得那么难听,一个小时我都受不了。女儿说那我每天就练四个小时行吗。王老师回道,四个小时不行!太吵了!于是和女儿在小提琴店里反复拉锯讨价还价,后来达成共识,女儿每天练习两个小时,一分钟都不许多。这把小提琴可算是买回家了。回家之后,请了个小提琴老师教女儿。而老师也感到不解,别的家长都巴不得孩子练习的时间越长越好,怎么到了这家,反而要限制孩子的练习时间呢?
后来时间一长,答案不攻自破。王老师的女儿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雷打不动地拉琴两小时。这一拉就是十几年。限制每天的拉琴的时间,是为了让孩子对这段时间感到珍惜,从而自律地、长久地把这一爱好坚持下去。从耳濡目染,激发兴趣,到后撤泼冷水,一次次地延迟满足,再到交换条件,引导自律自主。这套组合拳打得太漂亮了,步步为营,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精心设计,引着小女儿一步一步踏入自己设计好的“圈套”。
这让我想起看过的一个综艺片段,是应采儿和朱丹在讨论如何培养孩子的艺术爱好。朱丹说,想培养孩子的艺术细胞,于是买了个钢琴让他学。应采儿听后大呼哎呀错了错了,不能这样。你这样直接买回家,小孩子不懂珍惜,很快会失去兴趣的。如果是我儿子想学钢琴,我一定要让他非常非常渴望,想要到不行了,许下承诺他会好好珍惜学琴的机会,我才会给他买。而且还要他表现好,我才给他买。比如当成生日或者节日礼物送给他,这样他会非常开心。
其实不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学不会延迟满足的不在少数。有些成年人也许非常自律,对自己狠得下心,但看着孩子天真无邪又渴望无比的小眼神,也难免会心软吧。但这个道理真的很重要,希望我们在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路上,能坚守住自己的原则,做出对我们对他都更好的选择。
孩子的功课究竟是谁的责任
学习功课是学校的任务,但是教会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率是家庭教育的责任。如果一个家长天天盯着孩子写作业,帮孩子检查作业,那么就是把学校的任务强加到自己身上,不仅自己吃力不讨好,费时费力,还无法养成孩子独立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家长最重要的任务不是教孩子功课,而是教孩子掌握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一通百通,事半功倍。我始终认为,孩子的功课,小到一道算术题,大到升学考试,都不应该让家长太费心。因为作为学生,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就是好好学习,独立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如果这个都做不到,又如何以后能肩负起自己成长道路上所要面临的大小责任?
该让孩子做家务活儿吗
王老师的孩子三岁擦桌子,六岁洗碗,十岁做饭。他认为孩子每天五点半起床,花半小时做饭,半小时吃饭,也不耽误正常学习。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有责任心,懂得付出,同时也不会把一切当成理所当然。我个人认为这种方式很好。不是爸爸就理所当然地要赚钱养家,妈妈就理所当然地要承担所有的家务。很多家庭这样,并不代表这样的模式是最优解。小孩子也可以利用假期去打工赚外快,也可以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承担一部分家务,这样他们更有参与感和家庭责任感。可能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过程被应试教育填满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十年刻意练习就为了一场高考。这种焦虑先是占领了我们父母的心,后来又蔓延到我们身上。我们这一代人的家长,普遍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考上好大学,至于什么家务啊生存技能啊,等考上大学再学也不晚。其实这也是我上大学之后见到很多奇葩的巨婴的原因,责任全在父母。父母没培养孩子的其他能力,甚至学习能力都没培养好,培养的只是单一的应试能力。
我希望我的孩子,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小人儿,哪怕他学习成绩不是拔尖的,我也不愿他身为一个人的各项基本能力有些许缺失。
孩子不爱运动怎么办
家长说话算话才能有威信。孩子不爱运动,需要爸爸出面半推半拉,一起运动。爸妈对运动要有一定了解,有耐心,和教练沟通,了解问题的所在,陪伴孩子度过难关。孩子不爱运动,多半是过程中遇到了挫折,比如运动带来了伤痛,或者没有给孩子带来愉悦感和成就感。
如何更好地陪伴孩子
少说话,多倾听。如果询问孩子在学校过得如何,要问得更细致深入,比如今天发生了什么好玩的事情。而不是笼统的“今天过得怎么样呀”。此外,家庭的相互陪伴非常重要,罗妈妈拉着全家一起成为女儿芭蕾舞的最忠实的观众,而她自己,更是从不缺席女儿的每一场芭蕾舞表演,尽管同样的表演她已经看过无数次,但每次孩子从台上一眼看到她坐在台下,就会充满了动力。这种亲子之间的默契和惺惺相惜,是需要花时间陪伴来达成的。
和孩子沟通的时候,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和他们沟通。不要光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想想自己和孩子那么大的时候,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自己会怎么想、怎么处理。和青少年发火之前,先冷静三分钟,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好再沟通。这样可以避免很多无效的情绪宣泄,更好地解决问题。
课外活动与时间管理
尽可能让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去探索自己的兴趣,到了高中学习太忙了,要学会做取舍。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侧重,才不容易剑走偏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