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5月份新一期30天共修论语正式打卡的第11天,以下是今天学习的内容:
01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麻冕:麻织的帽子。
纯:黑色的丝。
俭:用麻织帽子,比较费工,所以说改用丝织是俭。
泰:骄纵。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用麻线来做礼帽,这是合乎礼的;如今用丝来制作礼帽,这样省俭些,我赞成大家的做法。臣见君,先在堂下磕头,然后升堂磕头,这是合乎礼节的;现在大家都只是升堂磕头,这是倨傲的表现。虽然违反了大家的做法,我还是主张要先在堂下磕头。”
学习心得: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礼的尊崇。事实上你会发现,整个文化的变动,首先是从物质层面的变动,之后变成民众习惯的改变,再到最后是制度的改变,这其实是一个文化演变的规律所在。这句话也显示了这个规律所在。
02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意:通“臆”,主观地揣测。必:绝对。固:固执。我:自以为是。
这句话的意思:孔子一生都在杜绝这四种毛病:不凭空臆测,不武断绝对,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
学习心得:
1.这是著名的“孔子四戒”,也被简言之“意必固我”。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①“意”。不凭空臆测,不推理他人,多靠沟通解决问题,从事实出发来看待问题。②“必”。不武断绝对,这点对领导者而言尤其重要。如果认为拥有权力的意义在于“我说了什么都应该被执行好”,那这个组织迟早会崩溃。③“固”。不固执拘泥, 不要认为一切事情都应该按照自己的计划推进,学会拥抱不确定性,人生才有可能获得“指数型”的进步。④“我”。不自以为是,不论做出了怎样的成绩,都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谦虚才是进步的助推剂。
2.这句话也可以说是“人生四戒”。告诫我们要警惕自己的思维惯性,警惕自己本身的问题。因为人是种很自我的动物,从起心动念处,喜欢无根据妄加猜测,表达观点时主观武断,一旦行动起来则喜欢固执己见,做事的过程中更是自以为是。这四种毛病,可以说是人人都有的,它是人的本能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对人们认知客观世界和行为做事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我们要警惕。
03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子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
畏,受到威胁。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为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
与:参与。
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在匡地被拘围,他说:“周文王死后,文明礼乐不是保存在我这里吗?上天如果要消灭这种文明礼乐,那我这个后死之人也就不会掌握这种文明礼乐了;上天如果不想灭除这种文明礼乐,匡地的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学习心得:
1.这句话寿命孔子有坚定的文化传承的使命。事实上你会发现,在危难之际,如果一个人有坚定的使命,会催生出巨大的能量,进而帮助自己战胜难关。记得很久以前,看过一个视频,大致是一辆小车压倒了小朋友,瘦弱的妈妈那一刻爆发出无比大的能量,硬生生徒手把车掀起来,把孩子拉出来,这就是最直观的例子。
2.还比如在医院,你会发现,对于患者来说,尤其是对于患了绝症的患者,最重要的是激发起他本身的求生欲,激发起本身想要活下去的信念,那么他有可能就能战胜疾病,人活一口气,意思也就是在这里了。
3.告诫我们,一定要有强大的使命感,那样的话,在危急时刻,你会爆发出置生死与度外的大丈夫气概,能够帮助你渡过难关。
04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这句话的意思:太宰向子贡问道:“夫子是圣人吗?为什么他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想让他成为圣人,又让他多才多艺。”孔子听了这些话,说:“太宰哪里了解我呀?我小时候贫贱,所以学会了不少鄙贱的技艺。君子会有很多技艺吗?不会有很多的。”
学习心得:
1.古代对于自己不能解释的事,就容易封神封圣,这个从子贡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来。但实际上封神封圣,是弥补自己认知差距的方法,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
2.了解这句话首先要了解一下孔子的成长经历。孔子三岁丧父,母亲也在十七岁前离开人世。童年生活环境困苦,所以孔子什么杂活都得干,赶车、放羊、主持丧礼……因为生活经历丰富,孔子本身又很好学,所以长大后的他成为了六艺精通的“万世师表”。我们虽不能达到孔子的境界,但也可以学会与童年的痛苦经历和解,让曾经的黑暗成为“肥料”,在成年后的人生中开放出花朵。所以,你看,童年创伤,虽然让你受伤但也可以让你“刚”。
3.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孔子非常谦虚的品德,而且不追求成为圣人的想法。